精准施策,写好青海脱贫攻坚“水保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发展地方经济相融合,与促进脱贫攻坚相融合,与旅游业发展相融合,把水保惠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探索出 “梯田+马铃薯、梯田+油菜、梯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小流域+生态旅游+种养殖+脱贫攻坚”等典型精品小流域工程,增强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加15%-25%,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助力项目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
十八大以来,青海水土保持工作认真践行省委“一优两高”战略,发挥水土保持支撑牵引作用,深入贫困地区,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在选择项目编制建议计划时,坚持贫困县、贫困村优先安排原则,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技术人员优先派往贫困地区。优先实施群众期盼强、示范明显、受益直接的梯田建设、灾害性沟道治理和便民道路等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生态管护,增加务工收入。255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其中4.47万名贫困人口直接从事生态管护工作,年人均收入2.16万元。
青海省“十三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显示,到2020年,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500平方公里,坡耕地整治20万亩,对124座病险淤地坝实施除险加固,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000平方公里。通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高品质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吸纳约5000以上贫困劳动力参与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带动15000以上贫困人口增收,使贫困地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实现水土保持“三增加、三减少、三改善”的目标,即:增加基本农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群众收入;减少坡耕地面积、减少土壤侵蚀量、减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