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务实推进新时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举措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西安倡议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8年6月12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代表黄河上中游七省区人民政府就黄河上中游地区未来一段时期的水土保持发展思路、目标、举措等在会上郑重向全社会发出西安倡议。
    西安倡议的发布,站位新时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花开遍地的新起点,吹响了建设美丽黄土高原的新号角……
    ——这是落实会议成果的新举措。同饮一河水,共谋高原绿。西安倡议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面向社会公众,发声范围更广、号召力量更强,为下阶段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定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努力奋斗的新方位,对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站位新时代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已铺展待绘。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根基,水土保持作为治山理水的主要措施,是保障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西安倡议的发布,不仅彰显出七省区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成为新时代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新起点。
    ——这是开启新时代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征程。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黄河流域社会各界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愿望,沿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强烈需求,既是委员会西安倡议得以产生的动力源泉,也是新时代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奋斗目标。
    做好新时代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广泛凝聚从政府到社会组织再到人民群众的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实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跨越、新提升、新突破。
 
    以目标责任考核夯实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强化新时代使命担当
 
    2011年3月1日,《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同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从法律角度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201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意味着水土保持工作量化考核将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答题。
    2017年3月6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并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全面建立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和水土保持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治责任和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具体体现,也将为黄河水变清、高原绿更浓的绿色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构建黄河生态长廊,筑牢流域生态文明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被一次次印证。
    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并要求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如今的长汀,已经从“水土流失冠军”成为“水土治理典范”,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带给长汀的,便是将当初的荒山恶水变成了“绿富美”的生态家园。
    如果说长汀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区域的缩影,那么黄土高原无疑是北方水土流失地区最为典型的代表。
    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虽已初步形成,但在构建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河上中游流域自然环境复杂,地理条件多样,必须要因地制宜,建立科学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黄河源区等重点预防区,做好现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恢复和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黄河多沙粗沙区等重点治理区域,则要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治理等重点工程。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点上因地制宜开展重点治理同时,在面上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各项举措的落地见效,既为黄河生态长廊的构建加瓦添砖,也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注入新的生机。
    2005年,水利部在北京密云水库等10座水库(水源区)开展了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试点,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累经验。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已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优势,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这既是对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已有成效的巩固延伸,又是全面推动建成乡村美丽、时和岁丰、人民幸福黄土高原的现实选择。 
 
    以改革创新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考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这项任务如箭在弦。
    水土保持监测作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生态安全预警等的重要支撑。目前,监测工作仍是水土保持中的薄弱环节,各省区监测工作的发展不平衡,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以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行。
    2015年,水利部对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经过试点探索、示范带动,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正在各省区加快推广应用……
    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要有新作为,方有新突破。优化调整、升级改造现有监测站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上下协同的监测网络,致力于全面掌握黄河上中游各县级行政区和黄土高原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使得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得以整体跨越式提升。
    加快高新技术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深度融合,综合应用遥感、地面观测、抽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无人机监测、移动采集系统、自动测试和数据传输设备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全面构建水土保持监测预测长效机制和动态反馈、智能决策的水土保持发展新模式,为新时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美丽黄土高原的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山顶植被戴帽子、山腰梯田缠带子、山脚坝库穿靴子……
    清水绿岸,层层梯田鳞次栉比,累累硕果丰收在望……
    有梦就有希望,历史的答卷总在奋斗中书写。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流域2.29亿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委员会办公室积极协调、统筹推动,七省区政府与流域群众齐心协力、久久为功,黄土高原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时日可待!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