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青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三|中国水利报:“治”得绿满山川“富”了一方百姓 ———记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醉人的花香。7月的青海用其特有的方式展现着迷人的美。
    走进位于西宁市的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路边新栽种的油松在细雨中挺拔笔直,精神抖擞;远处的云杉、旱柳青翠茂盛,随风摇摆,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原来这里黄土裸露,沟壑纵横。”长岭沟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站负责人指着宣传册中的历史照片说。
    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由“黄”到“绿”的转变,正是青海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益探索,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缩影。
凝聚共识 统筹谋划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笔墨酣畅之作,正是青海壮美山河的生动写照。
    雄踞世界屋脊,地处三江源头,青海“重任在身”: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不言而喻。
    在毫无保留地展现大美的同时,青海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青海的水土保持任务非常艰巨,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32.45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青海三江源区。”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在生态建设中破解水土流失难题?青海给出的答案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生态保护优先,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着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乡村振兴、生态立省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战”中,青海以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大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为牵引,多部门协同,多项目互补,多措施并举,统筹推进全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
    全力抓水保,制度做保障。《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青海省先后颁布实施了10多部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水土保持工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卸掉“GDP政绩考核”包袱,彰显治理决心。自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区全面取消GDP考核。今年年初,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全省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4项指标,近2/3的县牺牲发展机会,全力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保障,从系统谋划到政策引导。青海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步伐愈发坚定有力。
综合治理 精准发力
 
构建水保工作全新格局
 
    花浪翻滚,花蝶翻飞,花香四溢……青海西宁市大通县八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内,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宛如给大地铺上了巨幅“金地毯”。举目四望,灿烂晃眼的油菜花与蓝天相互映衬,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前,不少村民是反对的,他们担心影响自己的收成。”为了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大通县水保站副站长哈进菊没少走村入户。
    “项目实施完成后,油菜花播种、收割时间由40天缩短为4天,产量大幅度提升。村民都夸‘坡改梯’改得好!”哈进菊自豪地说。
    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青海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侵蚀沟相对密集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通过‘坡改梯’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实现项目区农业耕作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投入到第三产业。”青海省水保局治理处负责人说。2010~2017年,青海在8个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24个项目区,完成“坡改梯”近28万亩。
    和大通县一样,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的尖扎县同样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站在尖扎县洋江沟小流域项目区的山顶俯瞰,漫山遍野的绿色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昔日山山相连、山山荒凉的场景不复存在。
    “这是我们2017年栽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0%。”望着满山的油松、云杉,尖扎县水保站站长万玛项志笑容挂满了脸庞。尖扎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全年降雨量仅有350毫米,经常是“种树不见绿,造林不见林”。
    为了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完成“增绿”任务,尖扎县水保人与项目区群众齐心合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啃下了荒山造林的“硬骨头”。“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万玛项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严金海在尖扎调研国土绿化时感慨地说:“尖扎县在国土绿化中真正体现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造了可敬可贵的尖扎模式和尖扎经验……”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湟水流域,青海将水土流失治理与造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整合水保、绿化、生态保护、财政支农等资金,启动实施了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00万亩,为历年平均数的2.5倍。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同时,青海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江河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重要水源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源头水质安全;水蚀风蚀交错区,实施封禁治理,保障区域经济发展。
    系统的谋划,有力的举措,使青海水保工作形成了全新格局。
加强监督 强化监测
 
力促水保工作高效开展
 
    一场降雨方歇,互助县下沙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内,监测人员王金正忙碌着,测量集流池水位、采集泥沙水样、填写“现场观测表”,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很熟练。
    “我们通过不同坡度和不同植被覆盖的径流小区,监测出相对应的径流量、泥沙量、侵蚀强度等数据。”王金说。下沙沟综合监测点由标准径流小区、“六要素”气象站、水土保持专业监测卡口站和管理房组成,2010年建立之初,被纳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园区内的水土流失特征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具有代表性。监测点的建设能有效地为实验研究气象、小区径流泥沙、小流域监测提供可靠数据。”互助县水保站副站长曾建青说。
    依托重点生态监测项目,青海进一步完善监测站网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并根据确定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获得了三江源区、青海湖、祁连山土区等重点区域比较系统、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地面和遥感监测数据,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人表示,全省已初步建成由1个省级总站、9个市级分站、26个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站网,覆盖省内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部分站(点)配备了监测仪器和设备,监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法治“利剑”护航水土保持工作。在完善监测的同时,青海省加大水保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法管制生产建设项目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我们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按照审批权限和时限依法审批。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备案要求。对执法检查中落实水保措施不到位的,第一时间下发整改通知。”青海省水保局监督处负责人说,“目前,全省开发建设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水土保持行政许可在线审批工作已正式运行,实现了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监管。”
    据了解,青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为95%,审批率100%。2013年以来,省级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8300万元,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资金20亿元以上,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以上。
保护生态 助力脱贫
 
实现多重效益“同频共振”
 
    环境好了,收入多了。这是近年来青海水保工作给人带来的最直观感受。规范有序的水系、错落有致的梯田、玉带环绕的农路、生机盎然的林草、绿树掩映的家园———昔日的洪水沟、荒山秃岭,如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良好生态景观。
    “一大批‘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养殖’等典型精品小流域工程,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青海省水保局负责人说。
    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一直是青海水保人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青海省立足特殊的省情水情,坚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在水土保持工作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实施民生水保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我们做的水保工作,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也真正为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搭线牵桥的作用。”前述负责人说。
    辛苦不言,但数据会说话。
    5年来,青海投入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8.2亿元,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平方公里;
    5年来,治理区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植被覆盖率增加15%~25%,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
    5年来,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工程,255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4.47万名贫困人口走上了生态管护的岗位;
    …………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同频共振”,青海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增加了基本农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牧区收入;减少了坡耕地面积,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减少了贫困人口;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改善了群众生活。
    成绩来之不易,任务仍然艰巨,蓝图再次绘就。
    下一步,青海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扎实做好水保工作,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勤劳智慧的青海水保人正以“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聚力前行,为大美青海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水利报2018年08月31日 第4264期 杨晶  刘维彬)
 
互助县下沙沟坡面径流观测场 杨晶 摄
 
大通县八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 杨晶 摄
 
尖扎县如什其小流域谷坊工程 杨晶 摄
 
尖扎县洋江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 杨晶 摄
 
西宁市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大通县逊让坡改梯施工现场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卡阳小流域梯田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