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山西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并举——“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9-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永和县刘家庄坡改梯工程
天镇县米薪关镇坡耕地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涉及10市81县,占总土地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面启动实施“两山七河”生态治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保事业,全力开展了京津风沙源、坡耕地治理等一大批国家和省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水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国家、地方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大规模连片治理、整县推进的特点,各地还采取大面积封禁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水保专业队治理与大户治理相结合、严格的工程监理制与资金报账制相结合、高新科技与传统水保实用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提高了治理效果。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治理水土流失资金年均投入5亿多元,年均治理面积100多万亩,成为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8 161座,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强度减轻了,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影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山西省不仅坚持综合治理、持续治理,集中连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水保工程,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山西水土流失区大多为贫困县区。山西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开展生态扶贫,大力开展水平梯田和坝滩地建设,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大力发展山地核桃、双季槐、翅果油树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山地水保经济植物,亩收入达到4 000元以上,昔日的瘠坡薄地、荒滩烂沟,变成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钱粮囤”;在水保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当地贫困农民参与,增加劳务收入,实现了“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如今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成为山西省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深受治理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中国水利报 2018年9月18日6版 文字由樊弋滋、孙尚荣、王秀芳、魏永平撰写,图片均由山西省水利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