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青海|生态保护优先 加速绿色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10-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卡阳景区 青海省水利厅提供
青海省5年来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260多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80平方公里,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态优先战略和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成果共享
7月是青海最美的季节,虽然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的花过几天才开,但来观光旅游的车已经停满了村口的停车场,村里的卡阳景区游人如织。“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卡阳村招商引资建了景区,梯田花海、徒步场、水上漂流、农家乐等相继建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村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2014年我们投资1400万元,在卡阳村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坡改梯面积611.2公顷,完成田间道路23公里。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实施了卡阳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陈全保说,这为该村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昔日的卡阳村,除原始保存的森林外,满目穷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告诉记者,卡阳村的发展,离不开水利部门的支持,水保坡改梯项目打造出了梯田花海,村里的河道也治理了,生态更美了,游客更多了。祁生海说“扶上马再送一程”,今年水保局又投资种了2400亩山杏林,来年我们可以春天看花,秋天摘果。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工程,全省目前有255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党生说,现在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加20%左右,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了70%以上,全省打造了一批“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养殖”等典型精品小流域工程,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
生态之基
水土保持精品小流域工程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但作为生态之基,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青海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水利部工作要求,坚持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协调推进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同步加强预防监督、行政许可和监测评价,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支撑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契合青海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意味着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东部黄土高原区等重大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是永续治理和保护,是持久战。为此,青海依法落实生态红线,严格管控开发行为,统筹推进全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提挡增速,治理建设规模大幅度跃升。
据悉,5年来,全省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260多亿元,通过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80平方公里。治理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5.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万亩,黄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多年保持Ⅱ类,长江、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均达到Ⅰ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同时,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全省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为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大美格局
“目前青海构建水保和生态修复‘大格局’已经形成。主要是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据省水利厅水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江河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屏障;重要水源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源头水质安全;水蚀风蚀交错区,实施封禁治理,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侵蚀沟相对密集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实现动态监控全覆盖,严控人为水土流失。特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湟水流域,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造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统筹整合水保、绿化、生态保护、财政支农等资金,启动实施了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湟水百万亩规模化林场建设纳入首批国家试点。据了解,2017年全省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00万亩,是历年平均的2.5倍。近5年来,青海省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平方公里。 青海东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8.2亿元,治理小流域43条,改造坡耕地27万亩,建设淤地坝11座。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0%~70%,土壤侵蚀量减少50%~60%,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优先战略
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青海省委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这意味着青海的绿色发展再次提档升级,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更加显现。“一切都要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这是青海的态度。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省已经深入人心。”全会指出,青海是生态大省,要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在青海工作,要牢固树立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的理念,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水土流失是青海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区全面取消了GDP考核,2017年起青海湖景区、年保玉则风景区保护性关闭。今年年初,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青海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四项指标,引导各地切实履行好生态保护责任。全省近2/3的县牺牲发展机会,全力保护生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青海以鲜明的态度,作出了生态优先的战略抉择。
坚持“东西部开源节流并重、南北部保护修复并举”。青海将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力的举措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青海发展筑牢生态之基,为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应有的贡献。据未来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海将综合治理小流域1500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坡耕地20万亩;到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
(中国水利报2018年10月12日4版 记者 谈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