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重庆这样守护“一江碧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4-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忠县利用水土保持项目发展柑橘产业,涵养三峡库区水源,形成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重庆市水利局供图)
重庆一系列兴水治水管水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1-3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未发生重、特大水污染事件,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4月16日,重庆市璧山区枫香湖公园游人如织。枫香湖公园是个占地800多亩的湿地公园,其主体枫香湖是璧山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典型代表,有12个水体与之相连。正是因为在枯水期实现了生态补水,枫香湖公园才得以成为重庆水生态游乐场所。
璧山区是重庆典型的低山丘陵缺水地区,近年来,该区通过节水治污、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方式,保护了河流生态,更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近两年来,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转变兴水治水管水方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同时,也守护着长江的“一江碧水”。
三江过境
重庆为何仍“喊渴”
重庆江河众多、水系密布,但拥有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过境的重庆其实水资源并不富裕。
这是为何?市水利局局长吴盛海介绍,重庆虽然看似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全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约为170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世界平均水平的1/5,属中度缺水地区。特别是渝西地区永川、大足、荣昌、璧山、潼南、铜梁、合川、北碚、九龙坡、沙坪坝及江津(长江以北)等11个区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876立方米,远低于全市水平,属重度缺水地区。而水资源分布较为丰富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多属喀斯特地貌,水来得快也去得快,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且重庆每年70%的降水集中在5至9月,区域性、季节性突出,洪旱灾害频率较高。
正因如此,守着“三江”的重庆其实“很渴”。
而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在渝西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被挤占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直接导致河流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减弱,流域水生态环境因此受到影响。
合理调度
从长江、嘉陵江提水为渝西“解渴”
“水资源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导致我们必须转变兴水治水管水方式,科学配置水资源。”吴盛海说。
为此,从2018年起,重庆实施了总投资达900亿元的全市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建设124座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工程性措施对修复河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规划建设的124座水库投用后,全市将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这不但能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同时也能减少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总量,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
渝西片区幅员面积约占全市的1/8,人口、产值约占全市的1/3,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战略高地,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聚集区域,但一直以来饱受缺水困扰。
为解决这一瓶颈,去年我市规划实施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总投资达165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市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原理为通过泵站、调蓄型水库及输水管道,从长江、嘉陵江提水输送到渝西片区。建成后年供水量可达11.21亿立方米,可解决渝西1354万居民生活用水,新增保灌面积4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4万亩。同时,还可退还渝西地区因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5.76亿立方米,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用水。
节水优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通过工程性措施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消耗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节约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2018年,我市印发了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在渝西片区缺水严重的南川、永川、铜梁、璧山、潼南、大足、荣昌、合川等8个区县先期推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建设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在机关、学校等推行节水器具改造,合理利用城镇再生水及雨水,以及在高校推行合同用水等方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力争做到精打细算、集约利用、循环再生。
璧山区启动中水回用工程建设,中水回用率达到了35.77%。该区所有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消防、市政环卫、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流补水等都使用中水。
荣昌区将地埋式PE管道作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到了农田灌溉工程中,目前已建成约732余公里的干、支管道灌溉体系。
在工业节水方面,我市通过在高耗水企业中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如国家电投重庆白鹤电力有限公司对脱硫废水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回收再利用,2017年改造完成后,仅当年便实现节水129万吨。
市节水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用水总量已从2010年的86亿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7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0年的128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44立方米。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的实施,到2020年,我市年用水总量将控制在97亿立方米以内。
水土保持
为三峡库区涵养一库清水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系密布……这是重庆独有的魅力,也让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4.8%,全市年土壤侵蚀总量约为9000万吨。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是我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国家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为涵养三峡库区水源,近两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量。我市以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为重点,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土整治项目以及三峡后续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打造出致富产业。
永川区五间镇临江河上游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建成千亩桃花园,不但改善了当时的坡耕地存不住水、种粮效益不高的状况,也将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今年3月,五间镇千亩桃花盛开后,吸引了数万游客前往踏青。
据了解,经过治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直辖初的5.2万平方公里下降到如今的2.87万平方公里,减幅44.8%,区域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重庆日报2019年4月17日5第05版 本报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