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新华社:永靖:水土保持为黄河三峡增色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9-1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兰州9月9日电 题:永靖:水土保持为黄河三峡增色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当万里黄河用107公里的长度,以优美的“S”形流经甘肃省永靖县时,天造地设的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于是形成。记者近日在永靖县采访时看到,近年来进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黄河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日渐增多的绿色提升了三峡景区的整体观感。
        与此同时,“河长制”工作的推进,水域岸线及河道治理的开展,黄河三峡的水质也在发生好转。
        记者来到刘家峡水电站南面的龙汇山上,在这里清晰可见洮河与黄河交汇。长期以来,因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龙汇山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未治理前每年直接流入黄河的泥沙达6万至8万吨。
        “为遏制水土流失,永靖县把龙汇山作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点,10年来共投入生态治理资金2700多万元,完成造林7000亩。”永靖县水土保持管理局水保股股长李玉斌说,永靖县旅游资源丰富,但荒山秃岭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永靖县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绿化造林,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在刘家峡水库北面的杨塔乡黄家大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点,记者看到,这里以黄土残垣沟壑为主的地貌,同样点染着绿色,在综合治理中发生着颜色上的变化。
        李玉斌说,过去,这里每逢暴雨,大量洪水、泥沙直接下泄。从2009年开始,永靖县利用实施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整合水利、林业等项目,以营造水保林为主攻方向,采取坡面林草覆盖、垣畔乔灌镶边、从山顶到沟底分层实施的综合治理,10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将近1000公顷。
        通过治理,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有效拦蓄径流5.6万立方米,减轻土壤侵蚀量1.8万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沟底下切、沟岸扩张的局面,有效改善着刘家峡库区周边生态环境。
        记者驱车继续向黄河上游行进,来到距永靖县城35公里的杨塔乡炳灵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点。这里为黄河干流,区内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流域内保留着大量的古代石窟和丹霞地貌,包括炳灵寺石窟和炳灵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后者是永靖黄河三峡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后的区域呈现出葱郁景象,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泥沙大量进入黄河,改善了旅游环境和人们的旅游观感。
        “除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们全面建立河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动,严格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加强农村面源垃圾整治以减少垃圾入河,打捞清理库区漂浮物,有效改善河道水环境和水质。同时,加快水域岸线治理步伐,实施了总投资将近8000万元的黄河干流永靖县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长度达到16.39公里。”永靖县水务局副局长崔腾誉说。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过程。通过治理,黄河三峡的水质发生好转,刘家峡、盐锅峡水质均已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水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