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网站 | 绿满三晋大地—山西省水土保持建设70年回眸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0-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繁峙县中庄寨村兆丰农林基地(图片由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中国水利网站10月4日讯 (记者 范源)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水保重点工程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严格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成效显著。随着荒山变绿海,荒沟披绿衣,三晋大地绿意盎然。
 
  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山西水土保持事业山川焕颜、水土重生,老百姓守着家门就能过上好日子;完善督查监察、促进自然修复,一处处实实在在地惠民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文明理念正绘就着三晋大地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民营治理活跃水保产业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加了按语,因而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80年代初,河曲县小五村大队农民苗混瞒率先承包治理新尧沟小流域,成为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由此拉开了山西户包治理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山西在岚县又敲响了“四荒”拍卖的第一槌。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随着户包治理、拍卖治理的不断发展,水保民营大户治理异军突起,以其资金雄厚,治理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成为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坚。200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进一步鼓励推动民营水保大户治理。
 
  在繁峙县东山乡中庄寨村,67岁的张利国2016年回乡后,通过流转土地、拍卖荒山,他开始带领村民种植黄花。“我们是‘公司﹢农户’模式,村民负责种植、采摘黄花,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3年后土地返还给老百姓,由他们自己管理。”2018年,通过实施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灌溉难题得到解决,“荒山绿起来,主要靠水。”老张高兴地说,目前已有2000多户村民跟着他种黄花,去年光是工资就发了380多万元,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公司生产的黄花干也打开了市场,还出口到了韩国,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下一步,老张打算带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春天看杏花、梨花,夏天看黄花,秋天看红梨,冬天看红叶,一年四季都能来旅游!”越来越多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也跟着他的脚步回到家乡,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过上了以前没想过的好日子。
 
  户包治理、拍卖治理,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民营水保户28万户,其中承包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5亿多元,治理开发“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
 
  监管监测擦亮监督“利剑”
 
  水土保持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颁布后,山西省于2015年修订颁布了《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随后,省水利厅联合有关厅局出台了《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我省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2018年,组织对全省805个在建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全面加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配合海委、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开展对部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推进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随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护航作用。
 
  水保监测及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山西省编制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专项规划》《山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规划》,对全省水土保持及信息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开展了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等工作;对36个监测点(包括2个观测场,22个控制站,11个径流场和1个风蚀场)进行了优化布局;2019年,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及信息化经费1400万元。
 
  水土保持建设助推绿色崛起
 
  在发动千家万户治理沟壑的同时,山西持续推进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山西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三川河流域、永定河上游、汾河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开展了重点治理,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水保、黄土高原淤地坝、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等水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力地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年来,我省又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坝滩联治等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12年以来,山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年均5亿多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亩,成为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大规模连片治理、整县推进等特点。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边陲,是典型的缓坡丘陵风沙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6.2%。2000年后,右玉县先后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项目、黄河上中游沙棘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生态修复封育治理项目、首都水资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项目等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面积917.3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由2000年的867万吨到2017的503万吨,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64万吨,减少率为42%。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来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61.2%。
 
  临汾市永和县抓住国家推进重点治理的机遇,以水保重点工程为依托,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路子,打造出了白家崖、安乐沟、赵家沟等精品小流域治理工程,建成了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县生态面貌由此大变,成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典范。
 
  截至2018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
 
  水土保持生态打开脱贫之锁
 
  “沟里修个坝,粮食产量大”这是许多老百姓对沟道治理后的切身感受。“往年没有坡改梯之前,就是靠老天吃饭,种玉米每亩就是300斤到400斤,现在坡改梯之后,每亩产量达到1200斤。”天镇县谷大屯村村民吕福用粮食产量的对比,直接道出了坡耕地改造前后的变化。
 
  “通过这几年的坡改梯,使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以前是跑水、跑肥、跑土,现在是保水、保肥、保墒,这可是一项好工程”。天镇县谷大屯村党支部书记石九恒告诉记者。
 
  天镇县南部丘陵山区的谷大屯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6000多亩耕地大多是坡梁地,每年一到雨季,撒到地里的肥料都会被雨水冲走,老百姓的收成得不到保证。从2015年秋季开始,天镇县大力实施坡改梯项目,不仅减少了土地中肥料流失还增加了产量。目前,经过坡改梯的土地田亩产量从当前的1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公斤,给全村1963名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为全村稳定脱贫奠定良好基础。
 
  平整的梯田保住了水土,也助谷大屯村打开了脱贫之锁。谷大屯村的坡改梯工程建设,这是天镇县通过水保项目,作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8417万元,完成坡改梯5.7万亩,带动项目区粮食增产2850万公斤,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2280万元。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山西全省生态建设的成果,保持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伴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绿满三晋的图景将会更加清晰明朗。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9年10月4日 记者 范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