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绿连京津 福惠百姓——河北张承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掠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0-1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坡改梯
乘车颠簸在老榆湾村的山路上,夹道油松扑面,清香沁脾。
带路的张家口市水保站祁海宁高工对这一带十分熟悉,对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拦沙坝,情有独钟。每逢带人经过,他都会自豪地介绍。
“拦沙保土,减轻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顺着祁海宁手指的方向,不远处的沟道上,一条细长的石坝横亘其间。
这里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是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区,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环境支撑区。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的不断推进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位于河北省北部、环首都经济圈的张家口市、承德市围绕生态功能涵养,强化环境支撑的发展思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当地美环境,既为大家又利小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风沙源治理——
固了黄沙 绿了山川
“这种叫鱼鳞坑,可以有效存水,同时我们还放置了营养袋,能够确保树苗的成活率。”在崇礼区石嘴子乡四杆旗村的一个山坡上,201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正有序施工。
从事水保工作多年的崇礼区水保站工作人员张慧卿对这里的情况甚为熟悉。她介绍说,崇礼区属于永定河流域,1983年开始规模化开展水保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张家口市定位“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及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崇礼区紧紧围绕生态功能定位、“绿色办奥”核心,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崇礼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2.3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57%,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缩减为687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43%。
“以前只管种树,水土保持工作的形式比较简单粗放,现在经过多年的摸索,采取网、带、片、点结合和造、管、封并举及乔、灌、草其上的方法,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封育措施的合理配置。”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崇礼区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固了黄沙,养了水源,美了山川。
如今的崇礼区,“春天刮出山药籽,冬天卷起白毛风”“十年九旱不下雨,一下就发大洪水”的生态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往日的荒山秃岭,正在一步步披上绿装。预计到2022年,崇礼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67%,将形成“春花烂漫、夏日青葱、秋色斑斓、冬浸水墨”的美丽景色。
与此同时,区域生态环境、小气候也得到明显改善。沙尘暴及扬沙天数由2000年的8天减少到0天,有霾天数继续保持为0,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一。
坡改梯——
成了风景 富了百姓
沿承德市G111国道行驶,会路过“中国十大最美梯田景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车道梁木兰围场万亩马铃薯花海。这里被广大摄影人喜爱,在观景台上,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摄影作品,让人浮想联翩。
“每年覆膜的时候,那个场面十分壮观,很多人来这里拍照,现在已经成为京津周边一大生态美景。”围场县水务局水保站张建国主任指着画板上的照片告诉我们。
谁晓得,曾经的车道梁并无眼前的美景。围场县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其中坡耕地是主要的水土流失源之一,车道梁则是围场县的坡耕地集中区之一。恶劣的土地条件,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下游京津水源污染,更让这个主要依赖土地生存的地区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面对艰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脱贫任务,围场县把坡改梯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试点先行、统筹规划,产业调整、整体推进”的原则,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先后在12个乡镇的25个村实施坡改梯5万亩,同时对项目区的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进行全面配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让项目区群众既能得现金,还能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真正把“土坷垃”变成了“金蛋蛋”,走出了一条水保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有效结合的新路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改造前,这里种植作物以玉米、马铃薯、杂粮为主,水肥流失严重,基本上是‘望天收’,亩均纯收益仅为612元。改造后,土地综合产出能力明显提升,农户优先发展中药材、苗木花卉、特色林果等高效作物,亩均收益达到2467元。项目区内仅种植一项就实现增收9275万元,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965元。项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一跃达到了小康水平。”张建国欣喜地说道。
如今,在政策推动下,围场县大规模实施坡地改梯田,不仅有效增强了降雨拦蓄、防洪减灾、涵养京津水源的能力,而且让山区变景区、田园变花园,还由此衍生了休闲观光、摄影采风、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不仅成就了美景,而且致富百姓,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小流域治理——
净了河流 美了村庄
位于河北北部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南邻北京,北靠内蒙古,是潮河、滦河的发源地,白河的两条一级支流汤河、天河也发源于这里。
丰宁是华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是内蒙古风沙南侵的重要通道,素有京津上风上水之称,既是“水源地”,又是“防沙墙”。作为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丰宁的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状况备受关注。
2014年7月,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签署《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等6+1合作文件。按文件要求,北京市水务局、河北省水利厅在充分调研座谈的基础上,联合部署了《河北省密云水库上游承德张家口两市五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2015—2017年)》编制工作。规划中,安排丰宁达四沟、林营等四条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由此,开启了丰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新征程。
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村内井然有序,河道水清岸绿。来到林营子村,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以往对北方村庄的印象。
“我们对河道进行了生态护岸改造,设置了地埋式垃圾池,以前垃圾都丢到河里,现在统一清理,河道干净多了,更为下游的河道减少了污染源,涵养了水源。”村书记牛福绵介绍着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带来的好处。
丰宁县水保站站长丁明星介绍,2016年至2018年3年中,丰宁共完成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项目资金7320万元,形成了山上抓绿化、坡地梯田化、沟道拦淤化、川地节水化、河流生态化、水源优质化、村庄美丽化、产业绿色化的“八化”小流域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降到每平方公里500吨以下,有效减缓了对密云水库的淤积和面源污染;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保护了水源水质,使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新增生态景观面积154.1万平方米,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一项项生态措施的落地,净了河流,美了村庄,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发挥了显著作用,让项目区真正成为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天然氧吧。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同时指出:“张承两地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如今,在张承两地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返京途中,燕山山脉连绵起伏,一路葱翠。张承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绿连京津,福佑国家,惠泽百姓。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0月11日4版 □本报记者 马晓媛 聂生勇 通讯员 任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