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为了黄尘远去 为了绿野绵延——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工作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1-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刘艳芹
    陕西延安,曾是因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剧烈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被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断言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曾几何时,这里狂风肆虐,黄尘翻滚,土地贫瘠,百姓饥苦。现如今,延安的土地上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满目苍翠,梯田层叠,林果丰茂,百姓安居。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走进延安安塞腰鼓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以下简称安塞站),从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到年轻人一丝不苟分装土样、检测植物根系,再到遍山试验田的绿意盎然,答案了然于胸。 
    近50年奋战,安塞站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以站为家、潜心研究,只为黄尘远去、绿野绵延、物阜民丰。 
建站扎根,为了黄尘远去 
    1973年,安塞站建成。对黄土高原延安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探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指导,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人才力量。 
    走进安塞站,一排排像士兵一样整齐列队的盆、桶等容器扑人眼帘。容器中盛装着正在自然晾干并需要最终烘干到无水分,再去检测、分析的试样。远处,两个年轻人正埋头把塑料袋里的土样往小桶里倒,他们身边已摆放了百余个小桶。“这是最近几次从山上不同的样地、不同的植物根部采集的土样。”年轻人解释着。采集土样,进行土壤水分、颗粒、微生物等化验,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安塞站副站长姜峻说,他从早上6点到8点多,称了240盒土样。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土壤类型上处于黄绵土与沙黄土交错区,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植被类型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的森林草原区。这些条件,对于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具有典型代表性。这里,是安塞站科研人员牢牢坚守的阵地。
    顺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安塞站背后葱郁的腰鼓山。登高俯瞰,山坡上分割整齐的田地像大地上绘出的美丽画卷。姜竣说,这是安塞站的山地综合试验场,占地面积共100多亩。那些小块的田地是径流小区,这座山上共有160多个。站区除了山地综合试验场外,还建有川地试验场、纸坊沟生态恢复示范与监测小流域、南沟示范与监测流域、马家沟示范流域,以及宜川县铁龙湾森林水文长期试验观测基点。目前,安塞站的面积和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倾心注情,为了绿野绵延 
    从山上往下走,高低不平的径流小区宛如琴键。姜竣说,这是监测自然演替状态下,不同坡度、坡长水土流失状况的径流泥沙观测小区,有长20米、宽5米、坡角从5度到30度的标准径流泥沙观测区,也有坡长10米到60米不等的径流泥沙观测区,其中种有退耕后自然生长的草本和灌木植物。除了自然恢复径流小区,还有种着谷子、豆子等区域代表性农作物的坡耕地径流小区,通过对这些小区样地径流泥沙的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研究不同生物措施下的水土流失变化状况。 
    守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留住天上的每一滴雨水,是安塞站的职责和重任。
 
    在安塞站未建成前,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曾多次考察延安地区,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总结提出“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依据。 
    循着老一辈专家的足迹,安塞站的科研工作者苦心研究,不断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根据延安地形地貌和微环境的不同,他们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的模式。采用“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裙子,沟里穿靴子”的梯层结构配置模式,不仅能逐级拦蓄降水,还能合理利用土地,可谓“一箭双雕”。 
    岁月更迭,如今的延安地区,满目均是生机盎然。移步换景,处处都是涤荡心扉、舒适惬意的好风光。延安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4%;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9000吨每平方公里降为1077 吨每平方公里,降幅88%。 
    一组组数据,是安塞站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暖心回报,也让他们愈加深爱黄土高原的这个家。 
前赴后继,为了物阜民丰 
    行走在延安大地,跋涉一段蜿蜒的沟,爬一面山路折叠的坡,翻一条鱼脊似的梁,也许就是豁然开朗的塬。 
    沟峁梁塬,从地形上讲,坎坷不平,但在安塞站人眼里,亲切无比。建站近50年间,安塞站科研人员始终坚守这片黄土地,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枯燥乏味、清贫寂寥,把一粒粒微小的沙土、一株株纤细的小草、一棵棵幼小的树苗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用耐心和执着,摸清它们的习性,使它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光华。让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地,奏响一曲气壮山河的绿色乐章! 
    岁月的流逝会带走很多东西,但最终积淀下来的,是精华,是宝藏。 
    “七五”攻关期间,老一辈安塞站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的缩影;“八五”期间提出的“生态系统经过20年集中连续治理可以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恢复三阶段理论,成为水利部制订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证;“九五”期间提出的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要强调“适地适林”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建议在“还林”时还应该“还草”,得到时任总理朱镕基的赞同,并写进退耕还林(草)的纲领性文件。 
    与安塞站基础科研成果同步的,是安塞站以民生为重的科技示范及推广。20世纪80年代,安塞站引进了苹果、梨、葡萄等优良果树品种,并对果树的管理、水肥条件、修剪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为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1998年退耕还林后,安塞站又进行农业大棚蔬菜等高效科研试验。近几年,根据当地群众需求,他们又开展了食用菌培育的试验研究……目前,安塞站正在进行部分药材种植和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延安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新一代的安塞站人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优良传统,用希望黄河变清的愿望和对黄土地的朴素感情,全力投身于水土保持科学事业,继续扎实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姜竣的话道出了安塞站工作人员的心声。 
    (中国水利报 2019年11月14日2版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