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保水 保土 保青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12-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进入深秋,娘娘山雪花银装,妩媚动人,山下梯田里不见了秋日麦浪,覆盖整片田间的桔梗昭示着丰收的喜悦。这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水土流失治理之后的一片田野,这幅场景,正在向该县的山山沟沟延伸。
一
11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大通县逊让乡逊佈村山腰间的一片梯田上。
“自从实施了坡改梯项目后,这里的梯田已经可以满足大型农用机械所需的作业条件。”大通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哈进菊说道。
哈进菊说,这里曾经都是坡地,耕种模式二牛抬杠。一到雨季,田间的泥土、肥料都会被雨水冲刷走,是最令庄稼人头疼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2014年起,大通县启动了坡改梯专项改造工程,逊让、多林、青山等偏远脑山地区的近4000公顷坡地由此变成了梯田,原先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与此同时,坡改梯工程建设的114公里的田间道路,也改变了脑山地区原先机械使用率低、百姓劳动负担重、周期长的缺点,机械化耕作解放了当地百姓的生产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副业,增加收入。
如今,大通县坡改梯工程仍在继续,那些在这个收获季仍在坡地上劳作的百姓,即将在来年春季享受到梯田带来的益处;而已经体验过梯田机械化运作好处的百姓,却已经在这个原本还是农忙的季节里,开始享受冬日温暖的阳光。
二
在逊让乡安宁滩村,薛国胜、张国良正在广场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今年对于这两位庄稼汉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丰收年。“地里种的东西和以前没啥不一样,但是单产却比以前高了不少。”张国良说,他现在有大约1.5公顷的耕地,分别种植小麦、土豆和油菜,其中,仅0.1公顷的土豆田里今年收获了大约1500公斤土豆,这在坡改梯工程实施之前是不敢想的。“改了梯田之后,作物生长稳定了,施肥也不担心被水冲走,收成自然就好了。”
“以前这里基本就是靠天吃饭,庄稼成熟的时候一遇到雨雪天气就没法上山收割,很多时候明明有好的收成,就因为收得慢了,很多庄稼都会被冻死在田里。”薛国胜说,坡改梯之前,这个时间段大家都还忙着在田里收庄稼呢,哪有闲工夫在广场上聊天。
薛国胜所说的也正是大通县未实施坡改梯工程之前,各个脑山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哈进菊说,以前这些脑山地区由于机械使用率低,全靠人力劳作,庄稼收割时间平均都在40天左右,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人员无法上山,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冻死在田地里。
实施坡改梯工程之后,这样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农用机械能进到梯田里收割,一两天功夫就把以前40天的农活全干了,这让我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去从事副业,增加收入。”张国良一边说着,一边仔细用心地擦拭着他的小汽车。
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大通县坡改梯专项工程不仅惠及了当地百姓,更让这里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了夏季,梯田环绕的村庄,层叠绵延的梯田,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春小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仿佛一幅风景油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
走进黄家寨镇洪水沟,沟道内到处可见骨干坝、中型坝、小型淤地坝、谷坊。当年一下雨沟道里就流淌着浑水的村庄,现如今已变得干净整洁。桥头镇胡基沟村通过清洁型小流域和世行项目综合治理,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灶,配置了垃圾箱,沟头防护工程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沟道侵蚀扩张问题。“到了夏季,沟沿上栽植的丁香花、刺玫花散发着迷人的花香,一改往日淤泥堆积、臭气熏天的村庄环境。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哈进菊说。
不仅如此,过去由于沟道内流淌的浑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最终汇入到周边的河流,致使河道淤积,河水也变得浑浊,给沿河村民的饮水安全也带来了极大隐患。“现在河水变清了,沟道内的浑水淤泥也都不见了,村子里的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逊让乡八里村村民兰福云说。
哈进菊说,大通县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2011年测定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33.66%。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降雨时间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该县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将水土保持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扎扎实实”为依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共建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大通县已治理水土流失约614平方公里,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数字可以简单地用减法从1040平方公里当中剔除。治理不易,巩固更难,如何保证在治理剩余水土流失面积的同时,保持住已初见成效的青山绿水,这既需要长远的眼光,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撑。
好在,大通县已有了这两方面的应对之策。
四
近年来,大通县先后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一期、二期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清洁型流域治理工程、日元贷款及世行贷款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工代赈工程等项目,累计治理小流域26条,村庄美化清洁小流域45公顷,建成淤地坝185座,谷坊1252座,沟头防护185座,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43.3%,县城绿地覆盖率达37.72%。
哈进菊说,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通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小流域形成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逐步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梯田,沟台穿裙子,沟底坝库穿鞋子”的生态新格局。
有了治理成果就要保护好。明年大通县计划开展清洁型流域治理,将村庄美化、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纳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当中。同时着力解决好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把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强化监督管理,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编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不断巩固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来源:青海日报 2019年11月7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