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陕西日报:渭河蝶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5-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咸阳湖水面景观——古渡廊桥.jpg

咸阳湖水面景观——古渡廊桥

5月21日,市民在渭河岸边健身


5月21日,宝鸡市渭河神农大桥下的花海


治理后的浐河,芦苇依依景色优美,引得野生水鸟在此栖息


5月21日,宝鸡市金台区渭河沿岸鲜花盛开

  三秦儿女的血液里,奔流着一条渭河。

  如果说,秦岭是陕西人的父亲山,那么,渭河则是其当之无愧的母亲河。从原始时代到举世闻名的周秦汉唐,无不在渭河边上繁衍生息。

  5月18日,初夏,在杨凌渭河岸边,余晖染满天际。67岁的摄影爱好者陈大伟,静静欣赏着相机里那些翱翔于蔚蓝天空中的倩影。离他不远,几只鹳,在渭河水面上时起时落,或短暂休憩,或用尾翼掠过水面,飞向远方。

  生态的持续改善,使得渭河流域各类珍贵鸟禽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渭河之变,不仅撬动了生态变革,更撬动了两岸生产、生活全方位变革。

  千年已逝,渭河静静流淌在三秦大地上,依旧有着母亲般的慈爱:她温柔,用512公里的怀抱滋养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她包容,哺育着我省64%的人口,聚集着65%的生产总值。

渭河两岸铺展秀美画卷

  渭河流域的人们,习惯把渭河以南的秦岭称之为南山。今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满足与美好重现在市民眼前。这正是渭河治理的生态成果。

  如今,渭河的堤防,成为安澜之堤;渭河的流水,成为清澈的涛涛之水;渭河的滩面,成为人们画板上那草绿、那花红,那望不见尽头的跑道白。沿岸的近万名居民,每日或早或晚,在渭河边跑步、跳舞、打球、拍照、吼秦腔……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保卫母亲河、保护生态,责任如山,使命艰巨。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到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工程建设,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禁伐令”,再到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整个渭河流域的“绿色治理”深入人心,成效显著。

  坚持把水土保持摆在治理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确保渭河长久安澜,陕西拿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不久,省委书记胡和平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推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渭河水成了“生态水”:630公里渭河堤防主体全部完成,生态修复约30万亩湿地;96%的流域污水处理率,渭河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

  十里花海,百里画廊。如今的渭河,在三秦儿女的心中,不再仅仅是乡愁的记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高水长,渭水泱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陕西严格遵循着这项理念,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渭河经济带焕发出奕奕神采。

  在渭河沿岸,造纸企业等重污染企业关停了,工厂化、封闭式、生态型砂厂建起来了。不仅如此,特色现代农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5月25日,家在渭河南岸的眉县农民李琼胜忙得不亦乐乎,猕猴桃掐尖、疏果,他亲力亲为。节水灌溉、精细务作,去年借助互联网,李琼胜的30亩猕猴桃因为品质高卖了65万元的好价钱,今年,他借势而发,又流转了100多亩地壮大猕猴桃产业。“好山、好水、好生态。”听着南方客商在渭河边的夸赞,李琼胜自豪极了。

  生态的改变,不仅让猕猴桃等果品品质大大提升,也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更让人们由过去的背水而居转变为向水发展,渭河沿线正成为新的产业优势聚集区。

  在眉县,通过渭河综合治理,拓展发展空间,县城面积扩大了一倍,渭河两岸聚集效应明显,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的建设,使眉县猕猴桃年产值达到46亿元。依托渭河生态治理成效,眉县沿渭河还建成了千亩荷塘等水乡文化景区,带动发展沿线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在沣西新城,渭河穿城而过,一个以城为骨架,以水系为脉络,以文化为魂的生态城市拔地而起。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沣西新城发展后劲更足,西工大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等在这里陆续生根。

  渭河水成了“发展水”:“生态+农业”战略让猕猴桃、火龙果、奶油草莓等水果四季更替;“生态+旅游”战略,让美丽乡村、生态廊道、郊野公园、森林湿地、特色农产品成为旅游优质资源……

  守护渭河,就是守护三秦儿女的金山银山。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纪拉成是岐山县渭河支流麦李河段的一名村级河长。他的巡河范围6公里左右。捡拾垃圾、拍照存档,他风雨无阻。利用“河长APP”定位、拍照,他早已轻车熟路。在他看来,自从推行河长制以来,保护河流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周边百姓保护渭河的意识都增强了,一旦发现有人偷倒垃圾,大家都会上前阻止。

  行走在渭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蓝色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和保护职责。在陕西,有1513名河长活跃在渭河流域。

  在富平县石川河生态公园,保洁员蔡伟每天都将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作为一名贫困户,这份每月1500元工资的工作让他尤为珍惜。蔡伟的家住在石川河边的大牛村,多年来水质不佳。为了解决当地水质问题,富平县引用国际先进的双膜处理技术,使全县25万人的生活饮用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

  “清澈甘甜的自来水让我们幸福感更强烈!”蔡伟说。在大牛村,高品质的自来水直接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锅头、厕所龙头、浴室喷头,不少家庭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修建了明亮卫生的洗澡间。喝在嘴里,甜在心头。提起饮水用水,这里的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像蔡伟一样,陕西有197万贫困人口用上了安全干净的水,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渭河水成了“幸福水”:引汉济渭工程竣工后,2020年可为关中地区调水5亿立方米,2348万人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数百万亩耕地的农用水都将不再是难题。省委、省政府只争朝夕、久久为功。保卫母亲河,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陕西将永不止步。

  站在潼关老城的高地上,俯瞰渭河缓缓汇入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正逐步成为陕西关中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致富河,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彩。

  (陕西日报5月26日 第9版 记者 齐卉)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