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 山河生动的写照——俯瞰青海水利脱贫攻坚战场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10-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青海干旱东部农业区梯田通过水利工程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高空俯瞰青海水利脱贫攻坚战场,来把脉这一伟大进程,共同感受一个时代的发展。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是“江河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李白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
山河生动,人民幸福。源于绿水青山,更要使之成为金山银山,而这一切都基于水的滋养。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贡献了水、用不到水的青海,要立足水情、省情写好水文章,才是真正的脱贫之路,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大湖之东是青海人口最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要好的西宁、海东湟水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治理好湟水河就是治理黄河。湟水流域发展的好,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才有底色。这里有青海快建设完成的“引大济湟”世纪工程,工程全面完成后,湟水流域将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提供东部城市群300万人饮用水及经济发展。目前,工程北干二期和西干渠顺利推进中。这里还有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区、积石峡灌溉工程,同时还有正在积极争取的“引黄济宁”工程,这也是源头地区的青海解决水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梦想工程。大湖之南纵深地带为海南、黄南、玉树、果洛州地区,有拉西瓦灌溉工程、马什格羊水库灌区、扎毛水库灌溉工程、国庆水库、晓龙沟水库,通天河防洪、岷江防洪工程。大湖之西为海西州地区,有蓄集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老虎口水库、哇沿水库、诺木洪水库。大湖之北为海北州地区,有石头峡水库、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水生态治理、大通河防洪等项目。围绕青海湖我们可以看到一张青海脱贫攻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水利战略图。这张图同时贯穿着青海的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修复,有水土保持也有河湖长制,涉水项目星罗棋布,水陆并重连通着青海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及“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这些重点骨干型工程包括一些储备项目是一盘棋,是青海脱贫攻坚、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诗人笔下的青海是浪漫的,但现实中的青海全省平均海拔4058米,大部分地区高寒、干旱、缺氧,自然条件艰苦。虽说每年为中下游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纯净的优质水,但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4.1%。工程型缺水是水安全保障的突出短板。
多年来,青海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水兴水方针,始终秉持“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理念,全力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扩大民生水利覆盖范围,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288.3亿元,建成和推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等重大水利工程7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面积1317平方公里,治理河长545公里,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水利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全力以赴推进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了全省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质量。目前,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2280处,建成分散式饮水安全工程3.9万余处,惠及群众293万人。全省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提升至目前的80%、70%、92%和71.22%。
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身,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5年全省共有42个贫困县(市、区)、1622个贫困村、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际减贫53.9万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清零”目标已经实现。以“贫困人口人人饮上安全水”为目标,全省所有贫困县(市、区)、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目标顺利实现,因水致贫的突出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千百年来的梦想。决战倒计时,啃下“硬骨头”,先要水通畅,进而把水用好、用活、用美。也只有发展才是摆脱贫困的出路和保障。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青海将以决战决胜的决心和信心,持续推进各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水利扶贫各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青海更好的明天,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央广网202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