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绿水映青山 中原焕新颜——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巡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11-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水利报记者 李乐乐 国立杰 彭可 通讯员 李鹏云 李君宇


微信图片_20211112085711.jpg

    10月底,记者来到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的汤山湿地公园,这里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闸。虽时值深秋,仍有绿树红叶点缀山间。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青山梯田相映成趣,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作为渠首工程所在地,淅川县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但也存在着土地承载压力大、坡耕地开垦多、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以淅川县为例,河南省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不断创新投入体制,完善建管机制,组织在南水北调水源地涉及县市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治理,严控水土流失,抗牢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


    国之大者:为有源头碧水来

    2021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报告中提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我们必须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河南省水利厅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持水土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武建新说。

    河南省水利厅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丹治”一期、“丹治”二期、以及“十三五”期间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保护区累计投入7.13亿元,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199.5万吨,年新增拦蓄径流量达2737万立方米,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控。

    河南省基于高程数据的小流域划分成果和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涉及河南省淅川县、栾川县、卢氏县等6个县255条小流域,总面积8085平方公里,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648平方公里。为切实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省水利厅正在组织南阳、洛阳、三门峡等市编制《河南省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


    幸福之河:保护治理协奏曲

    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黄河河道周围区域,属于浅山丘陵地区。当地通过整地塑型、水土保持措施,建成万亩高标准梯田,因地制宜推广中草药材和特色林果业种植,大幅度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歌,在当地嘹亮唱响。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下游治理重在河南。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扛稳黄河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河南乐章。

    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有关实施方案、意见等,明确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突出生态保护,围绕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修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门峡水库上游实施封禁治理,保护现有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在沟壑侵蚀区大力建设水保林、沟道治理工程,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功能…以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为抓手,河南省在黄河流域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和老旧旱作梯田改造,有效保护利用水土资源。

    在黄河中游,河南省全面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恢复提升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

    “河南省黄河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全省原有水土流失面积6.0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到了近三成。近年来,在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黄河流域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河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石海波说。


    生态文明:山清水秀乡村美

    深秋雨后,走进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区的东岭植物园,目之所见,景色十步一新,绿树矮草形态各异,水榭亭台错落点缀,远处山峦起伏、云烟氤氲,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原来是个黄土岭,砖厂在这儿取土烧砖,造成水土流失、污水横流。”栾川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刘涛介绍道,“通过采取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种植栾川乡土树种,现在这里早已成为周边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以栾川县为例,当地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护岸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矿山生态治理等,使得林草覆盖达85%以上,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道路越走越宽。

    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驻马店市确山县老乐山、三门峡市渑池县柳庄2条国家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燕山、河口村水库被水利部评定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13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村、16个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9条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以清洁小流域、科技示范园、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提升了水土保持建设成效,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成为新亮点,取得了良好示范引领效果。

    “通过坡耕地改造,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配套生产道路和小型水利设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粮食单产,荒山荒坡通过造林种草,发展经济林果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石海波说。

    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安排贫困地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8.1亿元,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563平方公里,新修梯田8.9万亩,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河南省落地生根。

    “2016年以来,河南省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5554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从2015年2.2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1.9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武建新说。


    强化监督:齐抓共管聚合力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行了修订,水土保持法规更加完善。

    目前,河南省已建立省级人民政府对省辖市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制度。自2019年起,连续两年开展了省辖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促进了市、县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落实。在国家对省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规划考核评估中,河南省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级。

    全省各级水行政部门严格落实“一法一办法”,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源头监管、事中事后监督,实现了从“被动查”到“主动管”的转变。

    “2019至2021年,全省共开展了6次遥感图斑核实查处工作,现场复核图斑58108个,查处违法违规图斑6247个。”石海波说。

    石海波介绍,河南省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全省158个县市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实现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通过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进生产建设活动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建成河南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了水土保持信息全面整合与共享。

    全省开展进党校活动80多次,组织各类宣传活动1200多次,发放宣传册、宣传品18多万份,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宣传300多次…通过持续开展水土保持法规政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水土保持知识得以有效普及,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构建渠、湖、山、林等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始终铭记‘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加快丹江口库区和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持水土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快构建‘一纵三横四域’的现代水网体系,营造节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