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竟平部长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21-01-30 17:05:11 来自: 打印本文章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
——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鄂竟平
(2021年1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一、2020年水利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20年是党和国家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水利工作肩负重大任务、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部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亲临黄河、淮河、长江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察,就治水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等工作,深入一线考察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韩正副总理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胡春华副总理多次实地考察水利工作,推动解决重大水利问题。王勇国务委员多次研究部署并赴一线指导防汛抗旱工作。
一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重任、新冠肺炎疫情与罕见汛情大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多重挑战下推动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强抓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力打好水利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挂牌督战贫困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完成975万人饮水型氟超标改水,解决120万人饮用苦咸水问题,提升了423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加大投资支持力度,落实832个贫困县水利投资1863亿元,加快完善贫困地区防洪、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岗位吸纳24万贫困人口就业,农村水电扶贫工程累计帮扶9.6万贫困户。继续推进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各项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加大消费扶贫力度,部属系统干部职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64万元,帮助销售1356万元。认真履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联系单位职责,推动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实施。支持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和产业扶持,贫困移民收入持续提升。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和技术帮扶,“订单式”人才培养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二是奋力夺取水旱灾害防御重大胜利。2020年,我国出现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全国共发生21次编号洪水,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洪水齐发,836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较多年平均偏多80%。西南、华北、东北地区相继发生旱情,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牢记防汛抗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聚焦三大突出风险,实施全面监管,完善预案体系,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科学调度骨干水工程,严格汛限水位监管,水旱灾害防御取得重大胜利。全国大中型水库和小(1)型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和重要圩垸堤防无一决口,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大幅低于近20年平均值,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最大程度减轻了洪涝干旱损失。三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水利改革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不添乱、多出力、作贡献”的要求,全力做好水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强化疫情期间水安全保障,精细调度疫情防控和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农村饮水安全、保春灌保供水等重点工作。指导各地“一项一策”制定复工计划,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5月份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对拟开工的重点水利项目逐项摸排,开展项目地点、设计单位、项目法人、疫情分区“四图”叠加分析,分区分类精准推进。各级水利部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7695亿元,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新高,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坚决打赢这三场硬仗的同时,经过一年艰苦奋斗,其他各项水利工作也迈上新的台阶。
(一)持续发力补短板,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提出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开工重大水利工程45项。狠抓投资计划执行,安徽、广东、湖北、浙江、河南等14个省份投资完成率超过95%。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如期实现蓄水、通航和发电三大节点目标。治理中小河流1.7万余公里,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200多座。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进展顺利,新增或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8亿立方米。
二是水生态治理保护扎实推进。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水土保持规划评估和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万平方公里。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补水河道有水河长1958公里,形成水面面积554平方公里,京津冀浅层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持续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工作,受水区城区累计压采23.56亿立方米,超额实现压采目标。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稳步实施,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创建278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建设,水美乡村建设积极推进。
三是 水利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网络安全整体联防、局部防控、重点防护的三级防控体系,实战防守能力显著提高。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水利工程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开发移动版“全国水利一张图”应用。加速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00余处水文监测站和水文监测中心提档升级,建成近800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完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终验,建成约4.3万个取用水在线监测点,全国82%的许可取水量、55%的用水量得到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竣工验收,建成国家、流域、省级、地市四级中心及1万多个自动监测站。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二)坚定不移强监管,水利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水资源节约管理更加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全过程监管。大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国家用水定额体系基本建成,节水评价制度深入实施,叫停118个节水不达标项目。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完成第三批350个县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成1790家节水机关、298所节水型高校。江苏探索打造丰水区节水标杆,基本形成省、市、县节水协作推动机制。全国制定215条跨省和省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完成235条江河水量分配任务。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长江、太湖流域取水工程整改提升完成率99.8%,其他流域核查登记取水口数量超过500万。福建对全省重要取用水单位全部实行水量在线监控。完成国家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严格水资源论证工作,推进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在黄河流域7个省区实行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全面开展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工作,建立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督导机制,加强地下水保护和动态监管,河北实行了通报约谈制度。对全国调水工程开展摸底调查,有序推进26条跨省重要江河水资源统一调度。
二是江河湖泊监管力度加大。制定河湖长履职规范,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正向激励,推动河湖长“有名”“有实”“有能”。经党中央批准,组织开展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河湖长评选工作。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进驻式暗访督查,累计清理整治“四乱”问题16.4万个。黑龙江签发总河长令,清理整治一批河湖“四乱”硬骨头问题。公布全国河道采砂管理2455个重点河段、敏感水域相关责任人名单,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开展黄河岸线利用项目、河道采砂等专项整治,完成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腾退长江岸线158公里。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退出电站3528座,2.1万多座电站落实生态流量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河湖划界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价体系,建成18条示范河湖。水利风景区生态质量和文化内涵稳步提升。
三是水土保持监管持续强化。制定水土保持监测、信用监管、问题认定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基本形成水土保持强监管制度体系和监管督查常态化机制。完成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首次实现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全覆盖,认定并查处违法违规项目3.8万个,遥感监管范围较上年增加60%,违法违规项目数量减少28%。首次开展水土保持信用监管,黄委、太湖局和重庆、贵州、广东等省份实行“重点关注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形成强大震慑。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创新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率概念并研究确定计算方法,已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体系。
四是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安全规范。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拦蓄洪水254亿立方米,全年发电量1118亿千瓦时,创世界纪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年度调水94.63亿立方米,中线首次实现按420立方米/秒加大设计流量输水,年度供水首次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量。全面实施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分级管理,严格资质资格管理,工程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强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全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定价,千人以上工程收费比例超过95%、水费收缴率达90%以上。加大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补助力度。河南开展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供水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强化安全鉴定和降等报废,加强堤防水闸安全管理,评选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加强水库移民工作监督管理,推进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落实。
五是水利专项监管行动有力有效。组织各流域管理机构派出检查组1.36万人次,检查项目6.13万个,发现各类问题7.29万个,实施责任追究818家次,全面完成年度督查任务。各省级水利部门共派出1.74万组次、7.86万人次开展监督检查。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稽察,建立稽察成果共享和移送机制。检查6820座小型水库、4213座水闸安全运行情况,单座水库发现问题数持续下降。对规模以上河湖实现全覆盖检查,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和水土保持等监督检查。开展水利扶贫监督检查、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暗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暗访调研。做好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及审计工作,对部分地区开展水利资金专项检查,严格水利资金监管。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累计转办核查问题1464个,充分发挥了强监管“千里眼”和服务群众“直通车”作用。
六是水利行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加强水法规制度建设,印发《水法规建设规划(2020—2025年)》《水利部制度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黄河立法启动,《长江保护法》出台,《地下水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快。规范水行政执法,开展河湖执法三年行动和水事违法陈年积案“清零”行动,各级水政监察队伍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1万件,4267件水事违法陈年积案全部清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编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水利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设立长江、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取得一批管用成果,发布水利技术标准45项,推广运用科技成果94项。开通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网站,有序推进水利涉外交流合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互联网+监管”系统,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推行水利部及流域管理机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广应用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扎实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达4亿亩,北京、上海、浙江基本实现改革目标。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推动组建南水北调集团公司并正式挂牌运营。疫情防控、政务督办、新闻宣传等综合政务工作有力有序,离退休干部、工青妇、社团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压实
一是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工作台账,完善贯彻落实“3·14”重要讲话精神提档升级任务清单,明确“9·18”“1·03”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任务分工,跟踪督办、定期调度,确保件件有着落。深入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积极配合中央巡视工作,严肃认真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充分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对8家部属单位组织开展巡视监督,发现各类问题121个。
二是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制定部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建首届“水利先锋党支部”,扎实推进“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建设,全覆盖开展党建督查和年度党建考核,实现党的建设工作有标准、创建有载体、过程有督查、成效有考核。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展水利青年“深研总基调·建功新时代”竞赛活动,兴起学习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热潮。深入开展“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党的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制定《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出台水利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严把政治关口,注重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中考察干部。严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抓好个人事项报告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选人用人巡视检查。推进水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试点组建3个部级人才创新团队和2个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四是党风行风建设深入推进。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会议、文件简报、教育培训、调查研究、督查检查考核、干部担当作为等6方面的问题,出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起草部属企业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指导意见,开展出差人员交纳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情况核查。印发加强水利行风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意见,召开部属系统警示教育大会,持续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手册贯彻执行,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广泛开展向郑守仁同志学习活动,深入宣传“历史治水名人”和第二届“最美水利人”,38家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水利出版、水情教育和文博工作成果丰硕。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务实奉献,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水利精神。
2020年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在全国水利系统共同努力下,“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水利重要指标全部实现,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如期完成,水利改革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十三五”时期是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最好的五年。科学抗御长江、淮河、太湖流域等多次大洪水、特大洪水,成功处置多次堰塞湖险情,有效应对多次大范围干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十三五”时期是水利工程效益发挥最大的五年。累计落实水利建设投资3.58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57%,大江大河治理和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67.42亿立方米,重点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是水资源监管最严的五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内容指标、方式方法发生深刻变化,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管控体系初步建立,跨省江河水量分配、生态流量管控、水资源统一调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叫停了一批节水不达标项目和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是河湖生态改善最大的五年。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长年积累形成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基本解决,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遥感监管实现全覆盖,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万平方公里,巩固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趋势。小水电生态流量逐步落实。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十三五”时期是农村水利支撑保障最实的五年。巩固提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决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83%以上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完成一大批大中型灌区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亿多亩,为夺取农业连年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从严治党力度最大的五年。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监督执纪问责持续走向严紧硬,水利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善,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利系统政风行风持续向好,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转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以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各有关部门以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五年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水利改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战胜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航掌舵。做好水利工作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自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思考、谋划、推动水利工作,真抓实干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深入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科学把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水安全治本之策。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这一治水思路的科学之光和实践伟力。做好水利工作必须不断深入领会“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深刻内涵,始终把“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我们水利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我们认识、分析、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三是必须准确把握治水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反映了水利发展的历史方位,揭示了水利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治水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做好水利工作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治水主要矛盾,制定符合发展阶段要求和实际的理念、战略、举措,推动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必须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是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解决治水主要矛盾应运而生的。近年来,通过践行总基调,水利工作发生了全方位和深层次变革,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水利建设管理面貌发生系统性、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不仅要靠工程措施提高治河理水的能力,更要靠监管手段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符合中央要求、群众期盼、治水需要,必须坚定不移深入践行。五是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做好水利工作,必须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干,正确认识问题、认真查找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把谋划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真正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不断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六是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水利工作涉及领域广,矛盾复杂、挑战艰巨、任务繁重。做好水利工作必须发挥好新时代水利精神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弘扬科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动真碰硬,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在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一以贯之运用到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
二、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战略布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建议》对水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涵盖重大工程建设、国家节水行动、优化水资源配置、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水旱灾害防御、河长制湖长制、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湖休养生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用水权交易等方方面面。我们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努力实现水利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必须自觉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从适应新发展阶段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水利工作必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明确发展方位,在把握“两个大局”中明晰发展环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对水利工作提出新的需求。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要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把握好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在更好解决水灾害问题的同时,下大气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水利工作需要全面提升标准。满足新需求,就要对照新标准。面对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还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都要求水利工作全面提升标准。具体地讲,就是在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五个方面提高标准,实现升级。在持久水安全方面,提升防洪工程建设和管护标准,实现防洪减灾能力与现代化国家灾害承受能力相匹配。在优质水资源方面,提高供水保障标准、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标准,实现水资源供给水平与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在健康水生态方面,提高水土保持率等水生态安全标准,实现水生态系统质量与现代化国家绿色发展相匹配。在宜居水环境方面,提高江河湖泊管护标准,实现水环境状态与现代化国家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在先进水文化方面,保护传承弘扬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治水文化,实现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看,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结晶。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补短板、强监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要通过水利行业强监管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重塑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也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通过补短板,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更要通过强监管,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给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比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不匹配,水资源超载区或临界超载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3%,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水资源供需失衡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制约。比如,水生态水环境长期积累性问题突出,一些地区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有的地区甚至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加快补短板,解决水利工程体系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要通过强监管,发现具体问题、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并以此建立概念,从而在标准、手段、对策与布局方面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更好地解决水利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从忧患意识上把握,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既面临着洪涝干旱、工程失事等直接风险,也会影响到粮食供应、能源供给、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比如,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突出短板,全国重要江河78万平方公里防洪保护区不达标比例32%,近2万座存量病险水库亟待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广,洪水风险依然是中华民族心腹大患。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水安全风险,可能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甚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真正摸清水利风险底数,警惕水安全中的“黑天鹅”“灰犀牛”,既要通过加快补短板,夯实水利风险防控的物质基础,更要加强各领域各环节监管,以严格的水利监管规范各类涉水行为,堵漏洞、强弱项,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基础。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水资源格局关系着发展格局,加快水利工程补短板,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既能拉动内需,也能增加有效供给,是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创造需求方面,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吸纳投资多、覆盖范围大、产业链条长的优势,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水利项目,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更好发挥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提升供给方面,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国江河湖泊水系为基础、输排水工程为通道、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加快构建循环畅通、功能协同、安全可靠、调控自如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增强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为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提供有力支撑。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要主动衔接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等,科学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支撑性、保障性水利工程,同步推进传统水利工程智能升级,提高水利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做好“十四五”时期水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守护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江河湖泊保护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做好“十四五”时期水利工作要把握以下原则:要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标准,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水忧水患水盼问题,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注重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减少损失向降低风险转变,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注重从源头上压缩风险发生空间,牢牢守住国家水安全底线。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全局观、流域观,算清整体账、长远账,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乡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推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为切入点,以促进涉水各方责权利相统一为关键点,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
“十四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水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防洪突出薄弱环节全面解决,江河堤防达标率明显提高,流域控制性工程有序建设,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水干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不断完善,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提高防御标准,重大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配置格局明显优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跨省重要江河流域和主要跨市县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国家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比例达到55%;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江河湖库及水源涵养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3%以上,地下水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涉水事务监管效能明显增强,水利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各领域、各层级的水利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配置、调度各环节监管全面加强,水工程运行管理安全规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利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系统实施水利工程补短板
“十四五”时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集中攻坚期,要以建设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为核心,通过强弱项、提标准,加快完善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与过去相比,新形势下的补短板更加体现系统化,根据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工程体系建设,精准定位短板弱项;更加体现协同化,充分统筹协调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因地制宜优化水网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更加体现生态化,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充分融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更加体现智能化,通过采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适度提升防洪标准,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洪体系布局。一是扩大泄洪通道能力。对北方河流,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减轻河道淤积萎缩,确保行洪畅通;对南方河流,维护河势稳定,协调好干支流关系,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建一批骨干排洪通道,解决平原河网地区外排通道不足、淮河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实施河口综合治理,稳定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二是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控能力。优化调整长江、淮河、海河蓄滞洪区布局,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保证正常分洪运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退田退圩还湖,提升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通过洲滩民垸和滩区治理,恢复行洪滞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加快消除存量病险水库风险,恢复和提高防洪库容,完善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三是提高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科学提高洪水防御工程标准,有效应对超标洪水威胁。做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评估,加强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和风险管控,降低洪涝灾害损失。
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供水安全风险应对,逐步建成丰枯调剂、联合调配的国家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抓紧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开展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输水通道,逐步完善国家骨干供水基础设施网络。二是推动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建设。加快控制性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和效益。重点在西南地区建设一批大型水库,提高重点区域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多措并举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三是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围绕乡村建设行动,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提高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以县域为单元,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和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管网互联互通,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实施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改造,畅通供水网络的毛细血管。
实施河湖健康保障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河湖生态廊道功能,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一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水土保持率,强化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治理。加强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源头区保护修复,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小流域建设。二是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以保护和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为重点,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区、输水渠道(河道)水质保护。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科学确定取水口布局,加强水源、水位管控和生态防护治理,强化地下水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三是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以水资源超载区、水生态脆弱区、水生态退化区为重点,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科学开展生态补水和河湖水系连通,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四是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分区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控制指标,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推进国家水网智能化改造。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一是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体系布局,完善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200至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等监测体系,补充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要素缺项,提升地下水、行政区界断面、取退水口等监测能力,对国家基本水文站全面提档升级,推广自动监测手段,扩大实时在线监测范围,提升水安全智能监测感知能力。二是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水利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加快水利工程智慧化、国家水网智能化,建设国家水网大数据中心和调度中心,加强数字流域建设。三是推进涉水业务智能应用。基于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应用敏捷智能等思路,推进涉水业务智能应用,提升信息整合共享和业务智能管理水平。
(四)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纵深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
“十 四五”时期是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全面强化期,要推动行业监管体系从平稳起步向全面完善转变,专项监管行动从“被动迎战”向“主动出击”转变,专业领域监管从重点突破向纵深发展转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全面解决涉水各领域中因人的行为不当而造成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为目标,建立一整套法制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行业监管体系。按照“全面覆盖、上下贯通、保障到位”的要求,完善部本级和流域管理机构监管体系,指导推动省级水利监管体系向市县一级延伸。聚焦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灾害防御、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水利资金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明晰综合监管、专业监管、专职监管、日常监管四个层次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各级水利部门监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到2022年基本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监管体系,各层级各领域监管工作全面展开,监管效能逐步提升。
推进常态化监管。以统筹优化年度监管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变监管任务“一布置一落实”的状态,促进监管工作成为各级水利部门部署安排、推进工作、总结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优化监管信息平台,拓展完善功能,推广省级应用,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实时、高效、精准监管,助推监管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常态化运作。
推进规范化监管。不断总结监管工作经验,编制各监管领域的“作业指导书”,细化各领域监督检查的“规定动作”和标准体系,明确查什么、怎么查;同时不断梳理、修正、补充问题清单,全面列举实体问题、行为问题,通过一正一反“两个清单”,减少主观因素对监管过程和监管结果的影响,确保监管队伍认真履职尽责,实现规范化监管。
推进法治化监管。以“2+N”监管制度体系为基础,推进空白领域尽快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和问题清单,对试行中的监管制度进行一致性核查修订,对问题清单进行动态完善,逐年更新版本。不断总结监管工作规律,梳理监管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固化形成制度、部门规章和法律法规,划清水利各领域监管“红线”,使法规制度长牙、带电、有威慑力,推动强监管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前进。
三、扎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开好局、起好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强化落实,扎扎实实做好2021年水利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一是完善重大水利规划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眼大局、系统谋划,加强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落实“十四五”发展要求,编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国家水网工程规划纲要,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工程布局、监管重点,充分发挥规划在理念引领、战略导向和目标约束方面的作用。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水利保障规划编制与实施。对接国土空间规划,适应“多规合一”要求,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做好水利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力争将涉水空间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
二是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水利工程是“两新一重”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高质量推动重大工程前期,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推进一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基础性、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抓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引江补汉、中线在线调蓄以及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高标准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快黄河古贤等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争取早开多开。重点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及东、中线一期工程配套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大藤峡、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贵州夹岩等工程建设,协调做好雄安新区供水保障工作。多渠道争取水利建设投资,在争取加大中央及地方水利投入力度的同时,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协调加大水利信贷支持力度,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三是稳步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按照“消隐患、提标准、强弱项”的思路,进一步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着眼消隐患,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如期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年度任务目标,建立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及时消除水库安全隐患。着眼强弱项,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涝区治理,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近年来发生过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作为重点防洪治理对象,确保治理一条、见效一条。着眼提标准,完善流域骨干防洪体系,加快推进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防洪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实施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和重点蓄滞洪区建设。
四是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全方位提升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工作措施的总体稳定,重点推进“三区三州”、革命老区、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地区水利改革发展,接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督促指导有关地方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农民富裕富足,坚决守住和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供水水源工程,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遴选100座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力推水费收缴,年底前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收费。加强水源保护,推进千人以上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筛选一批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持续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抓好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把农业用水效率提上去、总量省出来。围绕乡村宜居宜业,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修复农村河湖功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帮助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五是全面强化水生态治理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狠抓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美丽。狠抓水土流失防治,编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规划,重点实施长江上中游、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全面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完成年度6.2万平方公里治理任务。狠抓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快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一减、一增”综合治理,着力在“减”上下大功夫,多渠道加大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及评估工作。推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工作。狠抓农村水电绿色发展,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启动黄河流域小水电突出问题清理整治,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现代化提升工程,新增50座以上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100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
六是提升智慧水利建设水平。以保安全、长智慧为发展方向,全面驱动和支撑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安全,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安全建设和检查等基础工作,有效落实措施,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推动水利行业17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水利部90%以上的等级保护三级系统通过等级保护测评,实现水利部直属单位攻防演练全覆盖,从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对标实用,实施好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全国水利一张图”,建设国家水利监管综合平台,初步建立大数据共治共享体系,强化遥感技术应用,全面支撑防汛、水资源、河湖管理等工作。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提升水文情报预报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多源空间信息融合洪水预报平台,推进旱情监视分析常态化,加强山洪预警等技术创新应用,做好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服务。
(二)突出标本兼治,切实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一是全力防范水旱灾害风险。牢记防汛抗旱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以超标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因工作不到位造成垮坝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为目标,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各项措施。盯住“早”,完善专班预报、联合会商、滚动订正和“三个3天”水文情报预报模式,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拓展预警发布渠道,跟踪掌握雨情水情凌情旱情动态,为灾害防范应对提供有力支撑。盯住“控”,理顺水工程调度体制机制,制定《大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规定》,完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江河洪水调度方案和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依法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用好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三张牌”,充分发挥水工程防洪减灾效益。盯住“防”,加强堤防和水库巡查值守,及时发现处置险情。加快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将监测站点纳入水文统一管理,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技术,实施网格化清单管理,落实基层政府“包保”责任制,按照“方向对、跑得快”的要领及时转移群众。盯住“管”,突出抓好水库安全运行,加强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线上线下监管,确保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履职尽责,推动“三个重点环节”逐步落实。
二是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狠抓强基础、快突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打好基础,编制完成105项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推进省级用水定额修订,加强用水定额执行管理,强化节水约束。推广滴灌、空冷等高效节水技术。突出重点,启动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重点用水户超定额用水专项整治。以雄安新区为示范,提出指导意见,推动南水北调受水区深度节水及非常规水利用。立好标杆,推动200个以上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推动党政机构全方位开展节水机关建设,加大节水型高校等载体建设力度。完善机制,加快建立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推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严格节水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强化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检查,健全节水评价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
三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将水资源刚性约束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围绕合理分水,加快确定全国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管控指标,加快确定各地区可用的地表水量、地下水量、外调水量、非常规水量,建立明确具体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围绕管住用水,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摸清取水口现状,建立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管控台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全面实行取水许可限批,探索实行取水许可承诺制。强化水资源监测计量和用水统计管理,严格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围绕科学调水,按照空间均衡的要求,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强化流域水资源调度管控和矛盾突出河湖的调水计划管理,加强引调水信息的统计工作,出台《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围绕系统治水,编制并实施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方案,全面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用好地下水水位通报机制,强化动态监管。健全生态流量监测体系,逐河确定生态流量预警等级和预警阈值,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管控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问责。制定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名录,实施水源安全评估。
四是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紧紧围绕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推动河湖面貌持续好转。抓好一个关键,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省级河长联席会议,制定河湖长制实施成效评价办法,强化河长湖长考核,深入推进河湖长“有名”“有实”“有能”。建立两项长效机制,建立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实行台账跟踪督办,组织开展“回头看”,将清理整治进一步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疏堵结合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制,开展河道采砂整治专项行动。推进三大专项任务,抓好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扫尾工作,开展长江流域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完成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任务。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做好四项基础工作,推动设立巡河员、护河员公益岗位,健全基层河湖保护队伍。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强化河湖管理检查。开展河湖健康评价试点,逐步建立河湖健康档案。推进智慧河湖、示范河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
五是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监管。狠抓制度执行、责任落实和违法违规项目查处整治,依法管住人为水土流失。抓好水土保持率管理应用,各省份要完成水土保持率分阶段目标确定和分解落实到市县级工作,并纳入相关规划目标。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及成效。抓好水土保持社会监管,建立部省两级遥感监管常态化机制,规范监管工作流程和标准,对人为水土流失实施动态监控。全面建立监管发现问题台账,强化信用监管,抓实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抓好水土保持考核评估,完成对省级人民政府“十三五”时期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情况的考核评估,全面建立实施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县级的目标责任考核。
六是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主线,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及标准,推进建设监理制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严格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加强水利建设质量工作考核。严格水利建设市场准入管理和行为监管,规范建设市场行为。以长期良性运行为目标,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完成年度1.6万座水库安全鉴定任务,推广区域集中管护、政府购买服务、“以大带小”等模式,提高小型水库管护社会化、规范化水平。出台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完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评估。以保障运行安全为核心,加强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深入分析三峡工程转入正常运行期的情况变化,加强三峡枢纽工程运行安全、三峡水库运行安全、三峡工程生态安全监督管理。聚焦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和服务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以建设“四条生命线”为遵循,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做好南水北调年度水量调度工作,强化水质保护,完成年度调水计划,做好一期工程收尾及设计单元完工验收工作。严格风险管控,强化工程建设及运行监管,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
七是推进依法治水和监督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强化水法规制度建设,紧盯重点领域开展执法和监督行动,不断提高治水管水水平。加快水利立法,抓好黄河立法起草工作,推进《地下水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珠江水量调度条例》等审查审议及后续工作,加快实施水法规建设规划,制修订一批水利改革发展急需的部门规章。提升执法效能,强化综合执法,健全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施重点领域水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年度水事违法案件查处率保持在90%以上。抓好《长江保护法》宣传贯彻。强化重点监督,全面加强防汛督查,对水旱灾害防御重点环节进行暗访;深入开展供水安全、取用水、人为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督查;组织做好长江流域重点项目和小水电监管,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管;开展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监管,强化在建工程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管,保障工程安全。完善监管体系,以推进规范化、精准化、专职化、综合化建设为重点,完善部级监管体系;以推进计划制定实施、推广信息平台应用、推动市县监管工作落实为抓手,提升省级监管体系;在市县水利部门,通过明确责任、建立清单和实施考核等措施,促进强监管工作在基层水利部门落地落实。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推动12314平台做实做强。
八是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聚焦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水利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完成水利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实行涉企行政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推行行政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明确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框架和重点内容,提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文件。深化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继续抓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年底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开展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做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推广工作。发挥中国水权交易所国家级平台作用,进一步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深化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确权划界,明晰所有权,落实管护权,界定收益权,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实现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良性运行。
九是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支撑能力。立足水利事业发展需求,全面做好强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与成果应用,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100项左右水利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布30项左右水利技术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人才发展创新行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选拔水利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建强脱贫地区和基层水利人才队伍。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澜湄水资源务实合作,统筹谋划“一带一路”、中欧等水利多双边交流合作,全面提升跨界河流涉外管理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加强政务督办、宣传、信访、保密、档案、离退休、后勤等工作,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坚持从严从实,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提高政治能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全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二是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巩固思想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中央的大精神、大思路、大政策,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抓细抓实建党100周年学习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是落实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贯彻实施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严把选人用人关,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坚持“凡提四必”,严防“带病提拔”。探索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严格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水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人才调配,指导水利企业做好工资薪酬等改革实施工作。
四是层层压实责任,打牢基层党建基础。认真执行《党组(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完善落实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结合水利实际的党建制度体系,防止和克服“上热、中温、下凉”现象及“灯下黑”问题。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水利先锋党支部”表彰宣传,抓好“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创建,带动水利系统党建质量全面提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分类指导,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针对党建全覆盖督查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固强补弱。发挥好工青妇和社团组织作用。
五是持续正风肃纪,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之以恒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整治,对纠正“四风”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进行抽查,坚决防止“四风”反弹。认真落实加强水利行风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意见,持续强化行业廉政监管,把监督纳入水利基层治理、行业治理之中。落实水利廉政风险防控各项措施,加大对重点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抓好经常性纪律教育和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抓好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工作。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开展“争做最美水利人”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入挖掘黄河、长江、大运河等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水文化精品力作,加强水情教育,为水利改革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六是狠抓问题整改,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把十九届中央巡视整改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高度负责尽责、抓紧抓实抓好,确保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全面整改落到实处。深入推进部党组巡视工作,对8家部属单位开展常规巡视,提前一年完成五年巡视“全覆盖”。组织开展巡视“回头看”和巡视整改后评估,推进巡视与其他监督有效贯通融合,确保巡视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同志们,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治水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