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处赴青海检查财政项目专题并开展高效水保植物调研
日期:2018-06-04 10:36:00 来自: 打印本文章
2018年5月29~31日,中心科技处和北京林业大学病理专家贺伟教授一行前往青海大通,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承担的中心财政项目委托专题“青海高寒地区沙棘良种试验示范”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现场初步诊断。
经现场查看,发现这片面积约3亩、种植于2014年春的俄罗斯第三代大果沙棘区域试验林,今春多数尚未发芽。现场统计发现,引进20种大果沙棘中,目前尚未发芽的有8种,已发芽的有12种,但发芽株数也仅有1~9株。而用于对照的蒙中杂交沙棘虽然发芽稍迟,长势不如同片地栽培的中国沙棘,但死亡植株却很少。贺伟教授指出,有些大果沙棘患有枯萎病,有些大果沙棘、杂交沙棘患有腐烂病、溃疡病,其中后两种病不可能造成大面积死亡,枯萎病是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但具体情况有待取样分析后,才能知道具体病因。除病虫害判断外,从挖取的植株全株情况来看,大果沙棘根系一般仅有四五个很短的水平根,上面须根很少。据此判断,根系发育不健全,也可能是造成大果沙棘死亡的原因之一。此外,去年秋季雨水过多造成积水,还有周边地块除草剂的使用等,均有可能造成沙棘死亡。调研组现场决定,一是继续保留大果沙棘疑似死亡植株一个月,观察能否发芽;二是保护好现有幸存植株,作为区域试验林继续观察;三是对于死掉的植株,在挖取过程中,分层取样调查地上部分、根系的生物量。
调研组一行考察了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沙棘、枸杞等产品,参观了产品质检室等。赴青海湟中考察了青海启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舍饲农业羊肚菌、榆黄蘑、猴头菇等食用菌种植,了解了加工和销售情况。
调研组还在青海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有关专家陪同下,赴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了植被情况。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巴彦喀拉山支脉西倾山的当蕊—五台山区。据了解,区内植物有90科287属、509种,其中药用植物较丰富,有322种。植物区系具明显过渡特征,区系成分以华北地区成分占优势,也有唐古特地区和横断山脉地区成分,还有从秦岭渗入的成分。植被垂直分布随海拔、坡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低山山地为以山杨、白桦、辽东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及华山松林带,稍高点为青海云杉、桦树等针阔混交林带,再上为亚高山紫果云杉、巴山冷杉针叶林带,最上面高寒山地则为杜鹃灌丛及高山草甸带。经现场考察,发现孟达自然保护区遍布着云杉、冷杉、华山松、肆萼猕猴桃、软枣猕猴桃、藤山柳、蒙古栎、辽东栎、甘肃山楂、木梨等树种,林间坡地生长着各类丁香属、忍冬属、小檗属植物,东陵八仙花、绣球荚蒾、珍珠梅、耧斗菜等野生观赏植物比比皆是,还有党生、三七、七叶一枝花、淫羊霍、羌活、贝母等名贵药材随处可见。此外,文冠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等油脂植物分布也不少。区内还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桃儿七、羽叶丁香等。通过对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植物调研,对于在类似地区仿拟自然林进行水土保持植物恢复重建工作、挖掘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合作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