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 | 李国英部长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附视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03-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22年3月8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了采访。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
请问李部长,去年水利部门对部分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是如何应对防御的,防御的成效怎么样?对今年的洪涝灾害是否有分析研判?如果还发生的话,有哪些措施可以防御或减轻灾害的影响?谢谢。
李国英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特殊,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由此带来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基本水情。去年,长江、黄河、海河流域漳卫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相继发生洪水,特别是进入秋季,黄河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海河流域漳卫河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秋季洪水,汉江发生了7次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秋季大洪水。与此同时,珠江流域特别是东江、韩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来水量减少七成以上,珠江三角洲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面对极其严峻的汛情、旱情,我们全力以赴,重点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坚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各种防御方案正确与否的判别标准,更是各项防御工作必须实现的根本目标。二是坚持“四预”,就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我们要求对每一个流域、每一场次洪水、每一座水库调度、每一处堤防工程防守、每一座蓄滞洪区的分洪运用、每一位受洪水威胁的人员撤离,都要做而且必须做到“四预”,做到科学应对、有序应对、有效应对,坚决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三是坚守防线。洪水袭来时,水库大坝、河道堤防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水利干部职工、应急抢险队伍、沿线人民群众、社会各方力量视汛情为命令,日夜坚守在防汛一线,巡堤查险,预置料物、设备,发现险情坚决做到“抢早、抢小、抢住”,确保工程安全。
2021年防汛,全国共有4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蓄洪水量累计达1390亿立方米,全国有11座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分蓄洪水量13.28亿立方米。通过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共同作用,全国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珠江流域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构筑起当地、近地、远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梯次补充径流,压制咸潮上溯,确保了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城乡居民的供水安全。
今年的汛情会怎么样,我们努力将“防”的关口前移,对今年汛期,特别是6—8月份的汛情进行了初步的趋势性研判。研判的结果是这样的:我国北部、南部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北部大于南部,中部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从流域来讲,北部,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海河流域中北部水系,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泾河、汾河等河流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南部,长江上游、珠江流域西江、东南沿海诸河有可能发生区域性洪水。中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有可能发生区域性干旱。
当然这是目前最初步的趋势性研判。我们将对今年汛期的汛情进行滚动分析研判预测,并及时衔接相应的应对准备工作。在应对准备上,我们仍将坚持并将下更大的功夫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坚定目标,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坚持做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工作,坚决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三是坚决守住水利工程安全防线。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李部长您好,今年1月,国家层面正式发布《“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水安全保障规划。请问编制实施这一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规划确定了哪些重点水利任务?谢谢。
李国英
编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其目的在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水利发展的部署要求,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规划》的总体目标,在这个总体目标下,结合水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解构为四个次级目标:一是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二是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三是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四是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规划》确定了六条实施路径,也就是说,确立了六项重点水利任务: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六是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谢谢。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请问李部长,党中央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建立健全和强化河湖长制也分别写入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请问目前这项富有创新性的治水管水制度实施的怎么样,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谢谢。
李国英
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经党中央正式批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这项制度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热切期盼。因此,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积极响应。目前,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至少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各地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在省市县乡四级设立了河湖长30万名,设立了村级河湖长,包括巡河员、护河员等90万名。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我们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护。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建立完善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18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的统筹和组织领导。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7大流域管理机构分别与流域内各省、区、市河长办建立协作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也已形成。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长办,建立完善本辖区内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也就是说,在本辖区内凝聚起了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强大合力。
三是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各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和积极作用,针对江河湖泊存在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重拳整治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水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您刚才提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这项重大工程也作出了专门的安排,能否再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谢谢。
李国英
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就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由此带来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目标是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水安全保障。
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二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三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
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是把握好“纲、目、结”三要素的谋篇布局。所谓“纲”,主要是指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排水通道,这也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所谓“目”,主要是指区域性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所谓“结”,主要是指具有控制性地位、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资源调蓄工程。
通过“纲、目、结”三要素的科学布局、建设和完善,建成后的国家水网应具备这样的功能作用: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