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文件的通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上保[1996]7
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今年10月12日至13日在成都市召开。现将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宋宝瑞同志的工作报告,副主任委员、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同志的总结讲话,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同志的讲话,以及秘书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黎安田同志的工作汇报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函告委员会办公室。
    附件:1、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宋宝瑞同志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副主任委员、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同志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3、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同志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4、秘书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黎安田同志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工作汇报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
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
全面提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宋宝瑞
(1996年10月12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全体委员会议,今天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再次战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又一次罕见的特大洪水,“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进一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前不久,姜春云副总理还特别强调:今后要把“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大工程来对待,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长治”工程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成效显著,形势很好。
    这次会议将着重研究“长治”工程如何落实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加快防治步伐,为实现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会议还将总结交流各地“长治”工程进展情况,审议“长治”工程“九五”科研计划。
    一、防治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对于顺利实现“长治”工程“九五”目标至关重要。第七次委员会提出了“长治”工程要上新台阶,重点防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长治”工程的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连续奋战的精神,水土保持战线的同志们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以抓重中之重创建样板县和实施“科教兴水保”战略,开展技术协作、科研攻关为重点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使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事业稳步发展。
    据委员会办公室截至8月底的统计,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3.20平方公里,占年计划61.56%,其中坡改梯28.18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5.75万亩,经果林57.76万亩,种草23.04万亩,封禁治理176.44万亩,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9822.84万方,总投工7959.68万个。基本做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今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大了宣传工作的力度。今年以来,各地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五周年宣传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年初,委员会办公室专题召开了“长治”工程宣传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宣传主题和重点内容,讨论并通过了“长治”工程宣传工作计划,明确了各省今年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委员会办公室和各省都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宣传班子,使“长治”工程宣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在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五周年期间,各地开展了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展广泛的宣传。如云南、湖北等省都召开了纪念《水土保持法》实施5周年座谈会,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分别在省报上连续刊登了“长治”工程的文章。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水利报》开展了《“长治”工程系列报道》、《“长治”工程省长谈》活动。
    为树立“长治”工程的形象,提高“长治”工程的知名度,委员会办公室和四川省水保办今年4月联合组织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7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实地考察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长治”工程。考察报告或报道已陆续在全国有关报纸和电台上刊登、播出。云南,贵州省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反映“长治”工程的专题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据统计,“长治”工程去年在电视台播出10次,今年已播出25次,通过宣传报道,扩大了“长治”工程在全国的影响,使“长治”工程宣传工作在“九五”第一年有新的突破。办公室还邀请民建中央部分领导和列入全国八大片重点治理区的八个省(市)的厅(局)有关领导对“长治”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
    二是抓重中之重,创样板工程。为促进“长治”工程向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今年开展了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活动。各省按照办公室拟定的《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实施方案》推荐了创建县名单,经委员会办公室审定后,确定了晋宁等20个县为首批创建县,计划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全国水土保持样板工程。以此推动“长治”工程在“九五”期间上一个新台阶。目前,首批创建县正按照“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活动。
    三是加强机构建设。各地认真贯彻第七次委员会提出的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的要求,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和充实水土保持机构。今年四川省成立了水土保持局,云南。湖北省增设了水土保持处,贵州省水保处在机构改革中充实了人员,不少县也成立了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技术力量进一步壮大。
    四是注重总结,推进技术进步。为及时总结“长治”工程八年来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委员会办公室今年开始着手组织编写《长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成立了编写领导小组和编委会,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这样,可使“长治”工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五是“长治”工程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委员会就把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长治”工程科研工作“八五”计划》,并且安排了一些急需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8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长治”工程“八五”科研工作计划顺利完成,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些成果已推广应用,加快了“长治”工程建设速度,提高了“长治”工程水平。
    今年7月,由委员会办公室主持召开的“长治”工程科研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提出了“长治”工程“九五”科研工作计划。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在“九五”期间,要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和两大战略,以水利部提出的“科教兴水”为指南,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在“八五”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防治实践亟需重点课题的研究,力争出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把“长治”工程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资金管理。8年来,国家和地方已累计投入资金达7.20亿元。为了全面掌握“长治”工程各项资金使用情况,按委员会部署,办公室于去年底开始进行“长治”工程财务大检查。总的来看,“长治”工程各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是好的,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管理费偏高,个别地县还存在挪用、挤占工程建设经费的问题。委员会办公室已责成有关省(市)立即进行整改。这次财务大检查工作起到了强化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作用。各地今后要继续加强对“长治”工程的资金管理,以确保国家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七是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取得显著成效。滑坡、泥石流监测顶警自1990年组建以来,已建立一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9个二级站、59个监测顶警点,5个群测群防县的预警系统网络,涉及上游6省14个地(州、市)的36个县,拥有300多名监测预警人员,覆盖面积达11.34万平方公里,直接保护着近30万人民群众和数十亿元固定资产的安全。预警系统预报和防治、处理滑坡险情60处,共避免1.8万余人受难、约2亿元财产损失。特别是今年长江流域各地普降暴雨,滑坡、泥石流险情时有发生,各级站点坚守岗位,积极开展群测群防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如七月下旬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两起滑坡,因为群测群防已深入人心,群众及时报告,市水保办赶赴现场,详细调查,准确判断,并协助当地政府动员群众及时搬迁,避免了231名人员伤亡和15.6万元的财产损失。
    二、加快“长治”工程建设步伐,为实现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江流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划定的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当前,影响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落后己影响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加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需要,也是我国开放开发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幅员广,资源总量大,劳动力充足,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是这一地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之重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长江上游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八年的实践证明,“长治”工程在促进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坚持以大流域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发展小流域经济为目标,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不仅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也是中西部地区加强农业的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统计资料表明:经过八年的努力,“长治”工程在已治理的4.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减少坡耕地40%,土地利用率增加15%。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0.7 ∶0.1调整为1∶1.3 ∶0.2。2000多条小流域在嘉陵江流域、三峡库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提供了一批水土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模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为治理区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治”工程始终坚持以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解决食问题为核心,以发展经济林果为重点,对解决长江上游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区域粮食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已完成的490万亩坡改梯,八年来累计增产粮食20亿公斤,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粮食问题;集中发展的640万亩经果林,已创产值22亿元,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进程。如四川省治理区贫困户由占15%以上,下降到5%左右,甘肃省治理区内,贫困面由防治初期的66%,缩小至24%。陇南的花椒、陕南的杜仲、滇东北及黔西北苹果、三峡的脐橙、茶叶,都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长治”工程把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减少泥沙对江河湖泊及水利设施的淤积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八年来通过各项措施的合理配置,工程措施层层拦蓄,大大提高了当地水土保持的功能,土壤侵蚀量减少65%以上,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达1.4亿吨以上。另外,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995万亩,并对疏幼林地实行封禁治理,在已治理的地方,植被覆盖度提高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长治”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既是保障流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也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防治措施的综合性,在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上体现出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多功能性是其它任何工程所不具备,也不能替代的。
    加快“长治”工程的步伐,一是改变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峻形势的需要。目前上游尚存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且每年因水土流失总量大,数百万亩土地沙砾化、石化,不仅给当地农业造成重大损失,还使流域生态继续恶化,泥沙对水利工程的淤积加剧。二是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需要。长江上游山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带之一,目前约有20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这里的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长治”工程为治理区的群众摆脱贫困作出的贡献,充分表明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奔小康,水土保持是一条主要成功之路。目前规划区不少还未列入重点治理县的地方,迫切要求开展。“长治”工程,并按“长治”标准进行规划,自发开展治理,大干水土保持。扩大治理范围的时机已经成熟。三是实现“长治”工程总体目标规划的需要。按现在的治理进度,到本世纪末“长治”工程共约治理7万平方公里,与《“长治”区四大片总体规划》的9.22万平方公里相差较大,与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要求差距更大,远不能适应流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力争实现,“长治”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即“九五”期间达到年均治理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公里,国家投入每年不少于2亿元。
    三、关于1997年工作的意见
    遵循李鹏总理提出的“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指示,今年“长治”工程要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职能,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以争创全国样板县活动为先导,加快“长治”工程进程,全面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一)继续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将以资源开发为主,因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首先是要在巩固过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完善预防监督体系。已通过试点验收的县,要进行正规化建设,在法规配套、机构设置、执法程序,执法队伍管理、工作制度等方面,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新上的重点县,要抓紧按国家标准严格落实,尽快赶上整个“长治”区预防监督工作的步伐。其次要加强三峡工程等大中型项目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调查主体工程与附属配套工程施工、新建城镇与移民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督促有关单位加快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检查落实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三同时”制度。三要逐步建立在水土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对丧失水土保持功能的经济补偿机制。完善预防监督工作,最终要归结到这一机制的建立上,我们在执法过程中收缴防治费、补偿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惩罚有关单位和人员,而在于防止无限制、无补偿的破坏造成大的灾害。各地要切合实际尽快建立这一机制。四要建设流域性预防监督网络。针对执法力量有限和一些地方部门领导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我们要发挥网络在信息、技术、层次上的优势,将执法力量有机地协调组织起来,必要时集中力量查处重点违法案件,扩大社会影响。五要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规范水土保持行政处罚主体及执法行为。
    (二)抓好重中之重,创建样板工程
    抓好重中之重,开展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活动,是促进“长治”工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的重要举措。水利部已经批复了《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实施方案》,今后关键是要抓落实。要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管理到位,使样板县真正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的标兵,成为水土保持深化改革的先导、项目管理的样板,为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和两大战略创造成功的经验。
    抓好重中之重,首先还是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各创建县县级领导要主动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落实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年度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
    其次要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增强技术服务功能,县、乡、村三级要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服务体系,尤其是县级水上保持部门必须为专职机构,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限,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能胜任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三是要做到管理到位。各创建县要根据《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实施方案》,尽快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各省水土保持办公室要与各创建县签订责任书,落实目标责任制,并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
    四是要做到资金到位。不仅要保证国家各项资金按时足额到县级水土保持部门,而且要保证地方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领导重视和部门协调是“长治”工程顺利实施最有效的保证,凡是工作出现滑坡的地方都与领导缺乏重视有直接的关系。“长治”八年,各地领导已换了几届,随着“长治”工程的深入进行,要持之以恒地保持领导重视,一届比一届干得更好,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有制度作保证。对此,各地要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领导要从思想上完成从任务观点到自觉行动的转变,自觉地将重点防治作为发展生产、改变面貌、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
    2、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加大调控的力度。宏观调控是在对过去成绩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调整的手段,推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这是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的有效手段,各地要在不影响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加大调控力度,使“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得到更好贯彻。
    3、继续提高科研水平,增加科技对“长治”的贡献率。科研工作是提高“长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也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核心。“九五”期间,要力争出一批有份量的科研成果,以重点带全面,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科研工作的管理,争取在新技术应用研究,小流域治理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每年都有新突破。
    4、抓好第三期工程建设,巩固一、二期治理成果。各地要继续做好项目管理,抓质量、促效益、提高综合治理水平,要按小流域竣工验收标准,对竣工的小流域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县要给予表彰,这次评比结果要作为安排第四期工程的主要依据。对一、二期的治理成果,各地都要拿出一整套巩固成果的措施,办公室今年年底要组织一次跟踪检查,看措施是否得力,成果是否巩固,效益是否提高。这也要作为明年下达计划任务的依据。
    今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任务还很繁重,各地要抓紧保质保量完成各项防治任务。各省反映前两年因国家计划下达较晚,影响了各地的治理工作,明年希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争取尽早下达计划,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各位委员、同志们,“九五”和今后十五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紧紧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水平,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
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副主任委员、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
(1996年10月13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宋宝瑞主任委员做的题为“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的工作报告,回顾了自第七次委员会会议以来“长治”工程的进展情况,提出了贯彻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和加快“长治”工程建设的意见,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各省领导同志和各成员单位的代表也作了很好的发言,介绍了本地区和本单位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着重研究了如何在“长治”工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水利部朱登铨副部长从水利行业的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办公室在会后就具体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合理而且具备条件的要抓紧落实。总之,我认为这次会议主题明确,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在,我受委员会的委托,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长治”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九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为中国21世纪的腾飞绘制了宏伟的蓝图。《纲要》强调,我国今后十五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个战略。“长治”工程七年多的实施,在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人口环境容量、协调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都显示出较大的综合效益。实践表明,“长治”工程是长江上游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该地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长治”工程在长江上游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和普遍欢迎,被誉为“致富工程”、“德政工程”,其效益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计算来表示的。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和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占全国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有3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更说明这一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需要依靠外部的技术与资金,更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地区的潜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治”工程作为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粮食增产方面,通过坡耕地改造成梯地,不仅为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还增产了粮食20多亿公斤;缓坡地上通过推行保土耕作措施,带动了耕作制度的改变,也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在治理的小流域内基本满足了粮食的需求、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通过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建立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果林基地,带动了地方资源加工业的发展,培育了大批地方支柱产业。如陕西省略阳县通过水土保持发展以杜仲、蚕桑、食用菌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小流域内人均经济林面积从0.16亩增加到2.13亩,第一期小流域内人均纯收入比治理前提高了119%还先后建成了杜仲茶厂、饮料厂、精粉加工厂等,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治理区和全县经济的发展。“长治”工程营造的水土保持林、草,兴修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我们相信,“长治”工程作为一项国家重点工程,一定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进步更快、效益更好。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最近,李鹏总理在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之际。题词“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水土保持在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中的重要作用。“长治”工程作为我国最大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还应加快治理进度,努力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完成年治理1.0万平方公里,到2000年累计完成9.O万平方公里的规划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各方筹集资金,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增大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多方配合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为“长治”工程跨入21世纪,实现中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围绕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逐步启动中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动长江水土保持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认真总结、积极进取,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今年以来,各地都认真执行了第七次委员会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安排,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概括起来,一是治理任务完成得比较好,截止八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的61. 5%。二是为促进“两个转变”,开展了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活动,首批选定了20个县为创建县,力争通过加强领导、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激励、竞争机制和措施,使这些代表长江上游不同类型区的20个重点县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争创全国的样板县。三是召开了“长治”工程科研工作暨学术交流会,总结了“八五”科研工作的成绩,提出了《“长治”工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有助于提高“长治”工程的科学治理水平。四是加强资金管理,组织了财务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处理,提出了整改措施。五是加强了监督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计划重点对一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和“两费”的征收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工作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勇于进取,不断求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进程。
    关于积极推进“长治”工程的两个根本转变,主任委员在报告中已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后的工作,关键是落实。“长治”工程已经开展八年了,探索了不同区域的治理模式,取得了不少好经验,我们应该坚持下去,并从更高的标准上提出要求。特别是要从体制和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开拓进取,治理区各级领导和水保战线的同志,要研究有关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完善。
    首先是要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长治”工程的各项规划很细,有总体规划、实施规划,每年实施中还有年度计划和主要措施的施工设计,从而保证了各项措施按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实施;“长治”工程的检查验收也比较及时和严格,按照委员会统一下发的《检查验收办法》,在自查的基础上对年度治理成果采取抽查验收,并对检查结果统一评比打分,采取“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每年都对治理任务完成好的县给予奖励,也曾对两个完成任务差的县给予停拨一年治理经费的处罚。财务管理也是“长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治”工程作为一项涉及8000万人、土地总面积35.1 万平方公里、对18.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治理的大工程,针对社会经济情况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工程实施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必须在对治理区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项目管理,认真总结经验,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治理、检查验收、资金管理到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全过程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长治”工程的管理就要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就要依托改革求发展,不断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性治理向开发性治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还需要在投资管理上探索良性循环的机制。去年委员会通过的有偿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就是为了保证这一措施能有效的调动群众开发性治理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实现水土保持事业的滚动发展。正在编制的《长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是对“长治”工程现有的经验和技术的高度总结,是提高“长治”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编制这本手册,也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水保人员所盼望的。
    加强管理,关键在各级领导。领导观念的转变,领导的亲自参与,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的关心支持,这是我们“长治”工程取得成功的保证,更是。“长治”工程今后发展的前提。
    第二是要把握好发展方向。要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发展小流域经济,首先还是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突破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的束缚,通过大规模治理开发,建立高标准的有竞争优势的农、林、牧业商品生产基地,逐步使水土保持进入市场。“长治”工程一、二期工程验收资料表明,小流域只要实现规模治理,综合开发,产品达到一定的品质和产量,就能形成较强的商品优势和竞争力;再围绕水土保持拳头产品,通过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甚至旅游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不但直接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更促进了水土保持的规模治理;并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高耗、粗放向高效、低耗、集约化生产发展。小流域经济是水土保持工作改革的新生事物,希望各级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我想,这里除了思想观念转变外,还有许多法规政策、适应市场能力与产后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应与之配套。如能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并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如秘书长黎安田同志报告所述,形成流域性的小流域经济开发集团的目标一定为期不远。
    第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长治”工程科技进步,这是我们的基点。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长治”工程中的科技含量。这次会议通过的《“长治”工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确定了“九五”期间开展七个方面的重点科研课题,并提出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等建设性意见,对于“长治”工程的跨世纪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治”工程发展的后劲在于提高科技含量,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精业务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在于丰富和加强水土保持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跨世纪的国家重点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山区群众的致富工程。也只有这样,“长治”工程才能作为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而稳步健康地跨入新世纪。
    同志们:力争实现“长治”工程“九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早日实现长江上游地区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经营、资源永续利用的路子,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抓住机遇,再立新功,为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
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
(1996年10月13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是进一步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水利第一”这篇文章的实际行动。会上,宋宝瑞主任委员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长治”工程的成就,特别是近一年来的新进展,阐述了“长治”工程建设与实现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对“长治”工程今后工作的要求,我完全赞同。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水利水保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今年七、八月间,我国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淮河流域的部分省(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长江流域湖南、湖北两省部分河段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今年长江中游地区的特大洪水来势猛、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经过各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彻底战胜了这次洪水。这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拼搏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次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对水利工程的一次大检阅。建国四十多年来兴建的大批水利工程在这次抗洪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减少了近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是基础设施的首位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水土保持也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尤其是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拦蓄泥沙、削减洪峰和发展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基础设施,离不开国家扶持,需要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加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同时,要强调各级政府的职责,促进社会办水保,认真落实水土保持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贯彻《水土保持法》,强化监督执法职能,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有计划地逐步扩大重点治理规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并逐步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作为基础产业,要进入市场,建立和发展水保产业。因此,各地在指导思想和规划设计中,要体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转变;由防护性治理向开发性治理转变;由粗放型治理开发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要加大改革措施,采取多种治理方式,开拓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外资,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渠道、多层次水保投入机制。还要巩固水保治理成果,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水土保持队伍。我希望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各级政府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高度来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长治”工程建设的领导,完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为改善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加快“长治”工程建设
    今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长江流域各省积极推进“两个转变”,贯彻“科教兴国”、“科技兴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土保持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水土保持作为山区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农业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甘肃定西小流域时指示:“你们搞的小流域治理,是加强农业、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应该坚持走下去”。李鹏总理在听取水利部汇报时指出:“水土保持要多投点资,下决心一片一片地搞。水土保持,利在子孙后代”。在今年《水土保持法》颁布五周年之际,李鹏总理题词:“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最近姜春云副总理视察内蒙,听取汇报后谈到水土保持时说:“今后像长江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该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大的治理工程来安排,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长治”工程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九五”期间全国要完成25万km2的治理面积,平均每年要完成5万km2的治理面积,其中,长江流域每年要完成1.5km2 治理任务,目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面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总共约1万km2左右,与规划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5.2万km2,占全流域的60%以上,“长治”工程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重点,加快“长治”工程建设步伐是实现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目标的需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速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完全同意宋宝瑞主任委员关于加快“长治”工程建设步伐的意见,希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献计献策,共同扶持,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使“长治”工程达到年均治理1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的目标。同时,各省要切实加强领导,依靠政策,增加对“长治”工程的投入,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和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要象云南省那样提高地方匹配资金的比重,齐心协力,共同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还要发挥重点治理的辐射示范作用,抓好面上的治理工作。
    三、加强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问题,已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央非常重视。乔石委员长今年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要切实做到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同步,移民安置、库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减少和控制水土流失”。全国人大近期将组织专题执法检查。水利部对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极为重视,多次提出应积极协助三峡总公司做好水土保持的规划和治理监督工作、全面服务于三峡工程。目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期,库区城镇搬近和移民开发工作也全面展开。为做好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已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城镇搬迁与移民开发,以及其它大中型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调查,督促建设单位依据《水土保持法》尽快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使三峡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步进行,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请湖北、四川两省以及重庆市的各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建立健全配套法规体系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为跨世纪的三峡工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已于去年起步,水利部专门为此召开了沿海地区部分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现在看来,这还不够,也还需要由沿海向内地辐射,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镇)扩展。水土保持不仅是农村的需要,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更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更不可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各地要有步骤地加大城市特别是城镇搬迁和兴建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
    四、认真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的管理工作
    今年六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明确该项工作由水利部归口管理,各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当好政府的参谋,推进治理开发“四荒”资源的工作。要坚持治理开发“四荒”的基本原则,遵循有关政策,实行规范管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各省应首先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要在做好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划清国家与集体所有“四荒”的权属界限,规定使用“四荒”的范围,明确治理开发的内容、要求、使用年限和有关政策,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申报和管理监督制度。已开展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工作的省,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正确引导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工作;未开展的地方,要在摸清“四荒”现状、制定规划的基础上,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五、实施“科教兴水”积极推进”长治”工程、“两个转变”
    今年是水利部确定的“科教兴水年”,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多技能、全面发展的跨世纪水利人才,为水利工作和水利事业跨世纪发展打下基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全面发展。“长治”工程要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目标,就要加大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培养一大批水保科技人员,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向高速、优质、高效发展。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应用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治理,提高治理质量。建设综合防治体系,提高综合效益,实现“两个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次会议通过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体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水”的指导思想,并计划开展几项防治工作亟需的科学研究,这将有利于大大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巩固和提高“长治”工程的成果和质量,加速“长治”工程治理步伐。同时“长治”工程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增强水土保持科技意识紧迫感,关心支持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以及科技队伍建设,为“长治”工程稳步地跨入21世纪奠好基,开好局。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
会议上的工作汇报
 
黎安田(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秘书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
(1996年10月12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刚才,宋宝瑞主任委员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长治”工程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催人奋进,我深信,经过重点防治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些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长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必将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目标,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水土保持是长江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长治”工程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宋宝瑞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所概括的,是我国开放开发中西部地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完全赞同。从长江水利事业发展的角度看,水土保持工程更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工作,是治理江河的根本,是全面治理开发长江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衡量长江水利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山丘区面积占80%以上,因而水土流失几乎是全流域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尤以上中游地区为甚。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水土资源,极大制约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使其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对下游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和广大平原区防汛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又位居中国腹地,具有向全国输送的区位优势。因此长江流域必将是我国未来开发水电资源的重点区域和实现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水源区,所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对三峡和南水北调两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二十一世纪的长江水利事业和全国国民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没有中西部的大发展,全国经济很难上一个新台阶。长江上游多为我国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广大山丘区经济要实现新的宏伟目标,水利必须有超前的大发展。“长治”工程的八年实践表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使这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靠途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不仅体现了水土保持工程在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充分证明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从全流域看,长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发展还很不均衡,上游四片治理进度还比较慢,有近1/3的县尚未实施重点治理,防止水土流失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中游的汉江中上游、洞庭湖水系中上游、大别山区等地的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开展重点治理。长江水土保持工作远不能适应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广大山丘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必须加快进度,超前实施。因此,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和水利部提出的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体系的总体要求,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范围,并围绕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九五”期间,希望在全面开展上游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的同时,启动中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动长江水土保持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水利部提出的到2000年,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要逐步提高50%的目标,“长治”工程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尽管“八五”期间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仍然与重点防治工程的发展不相适应。为此,宋宝瑞主任委员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并特别强调:科研工作是提高“长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长治”工程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不能停留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要在“九五”,期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寻求大的发展。前进和发展一靠投入,二靠科技。我们必须要把认识统一到“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当作关系到“长治”工程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当作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来看待,放在重要位置,真心实意地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学治理,增强“长治”工程跨世纪发展的后劲。
    委员会办公室拟订的《“长治”工程科研“九五”计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涉及全局性和重大基础性政策的研究项目,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集中人力、物力,争取早出成果。各地要结合区域环境特点,根据工程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项目,加强领导,落实人员,确定目标,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并尽快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长治”工程的贡献率,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推进水土保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长治”工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关于科研经费,能否在现有的基建投资中拿出1%,根据《科研管理办法》,由办公室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请各位委员审议。
    三、关于建立长江水土保持经济集团的设想
    今年八月,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民建中央部分领导和有关专家考察了“长治”工程,认为八年来,“长治”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以效益为中心,寓开发于治理之中,把治山治水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发挥山丘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珍、稀经济果木林和药材基地,解决了群众温饱,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是山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路子,是作用最大的扶贫工程,是效益最大的综合工程。
    目前,长江上游建基地、办实体,已累计发展各类经济果木500多万亩,今后这些果木都相继进入盛果期,水土保持产品生产能力相当可观,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这其中凝结了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也寄托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希望。而只有农民手中的产品顺利销售出去,才能使其得到实惠,才能保护和进一步调动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产品,不一定就有收益。仅依靠现有的商贸流通渠道和农民自发促销,恐很难保证巨大规模的水土保持产品的销路畅通。这种教训,在我国其它地区己屡有发生。所以,我们水土保持部门不仅要发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林果,还要考虑更长远的问题。加快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和水土保持产业建设,走集约化的道路。为此,现在有条件提出建立长江水土保持经济集团的设想,希望通过区域间和行业间的横向联合协作,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水土保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进展,发展水土保持产业。
    建立长江水土保持经济集团,要有一个高层次的组织形式把六省、市联系起来,这个组织的作用: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技术引导;二是沟通渠道、交流信息;三是保证经济效益增长,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四是进一步搞好服务和技术培训;五是牢固建立水土保持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学会运用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发展水土保持产品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土保持产品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商品优势。同时也促使我们各级水土保持部门树立服务于治理、服务于群众的思想,治理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经济集团,促进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并通过集团的经营积累逐步建立起水土保持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保证在市场萎缩时,以合理的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建立长江水土保持经济集团要分步实施,初步有个考虑:第一步,在长江上游四片分别建立水土保持经济示范区,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并积极探索适合长江水土保持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这是建立水土保持经济集团的基础。第二步,开展区域间水土保持经济协作,发挥各地的水土保持产品优势,互通有无,提高商品率,提高水土保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收入。第三步,在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下进行跨行业的经济协作,拓宽水土保持领域,与工贸企业联手,创建商贸、加工企业,提高水土保持产品附加值,壮大水土保持经济集团的实力,以更好地为根治长江水土流失,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同志们,让我们按照宋宝瑞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继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治江宗旨,把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开创长江水土保持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