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翟浩辉副部长在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6-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贯彻创新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开创21世纪水土保持新局面
 
——翟浩辉副部长在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0年12月19日)
 
同志们: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其意义极其深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新成绩、新经验,研讨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部署“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刚才会议表彰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单位和第二次全国遥感普查工作中的先进单位,他们在应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是促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先进单位,我代表水利部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科技在水利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江总书记、朱总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了许多批示和指示,刚刚闭幕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水利工作的论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为了使大家更好的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水土保持司邀请西部地区的同志参观了江苏、上海、福建等地水利现代化建设现场,同志们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三天前,我刚在苏州参加了全国农村水利现代化研讨会,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内含及其标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联系水利工作进行贯彻和落实。
  第一,深入学习领会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一是把发展作为主题。五中全会文件把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说得很透,中国存在的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二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三是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水利部在这里召开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四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是要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近几年来,西部群众收入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实践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的各项水利工作都要围绕五中全会精神来进行。
  第二,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五届五中全会认定了水利三个第一。  一是继续重申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来加强。二是正式提出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油气资源三种战略资源中,水资源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三是提出在水资源战略中节水第一,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我们贯彻五中全会精神,首先是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放在首位,要抓住近几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综合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次是落实节水第一,制定水利发展“十五”计划,要把节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到2003年我们国家的人口将达到16亿,要在农业用水不增加的前提下保证粮食安全,只有靠节水才能实现。不光是干旱地区要节水,丰水地区同样要节水,因为节约一方水,差不多就是减少了一方污水,所以从生态建设的高度也要抓好节水工作。
  第三,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三个大的变化。第一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但这种供大于求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是在广大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是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正逐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第三是对外开放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别是即将进入WTO,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农业来讲,不仅受到老天的制约,还要受到市场的制约。加拿大的小麦运到港口,比我们的收购价还便宜,就是说不调整是不行的,不提高经济效益是不行的。以上三个变化说明,我国的宏观经济正面临着一个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必须按照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用发展来解决经济生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三大任务。第一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是加快以水利、交通、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现代化。所以说,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五中全会的主题,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同样也是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这要作为经济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抓住机遇的就发展了,没抓住机遇就落后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开拓进取,以改革和科技为动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第五,调整治水思路。以汪部长为班长的部党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是21世纪我们水利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其内涵就是要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确处理洪涝威胁、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特别要重视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注意研究经济问题,研究水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水土保持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按照这个新的治水思路来指导和调整,在加大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同时,突出预防和保护,突出管理。
 
  二、我国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
  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在几千年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一直十分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水土流失灾害。据史料记载,早在商代就开始采用“区田法”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到西汉时又进一步发展成水平梯田,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水利专家徐贞明提出了“治水先治原”的观点。到本世纪上叶,我国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在福建的长汀,黄河中游地区的天水、西峰等地就建立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始探索水土流失产生、发展的规律和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不仅在技术上,同时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六次召开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大力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同时,开展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入条件恶劣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和现场科学试验,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省、地、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站,建立了土壤侵蚀国家重点试验室。特别是自“八五”以来,水利部、科技部和中科院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新项目和“948”科技引进项目,开展了1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建设和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门设立了泥沙研究基金和水土保持研究基金,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江西、河南等省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科学试验。通过长期的数以万计的现场试验、观察和测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使我国的水土保持从实践到理论,取得了很大发展。80年代《中国水土保持概论》的出版,奠定了中国水土保持理论体系的基础,相继问世的《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造林学》一系列著作,对土壤侵蚀进行科学分类,进一步揭示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和分布状况,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初步建立起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体系,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水土保持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
我国地域广阔,水土流失情况千差万别,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通过广大群众、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实践,特别是通过近20年的小流域试点和重点治理的探索,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模式和技术措施,逐步形成了工程措施、林草植被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的技术体系。围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等,全国已通过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共有3000多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达到300多项。特别是黄河中游的机修梯田技术、淤地坝技术,西北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和雨水利用技术,长江流域的坡面水系建设技术和滑坡泥石流预警技术,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晋陕蒙接壤区的砒砂岩治理技术,以榆林、赤峰、沙坡头、库仑和冀北为代表的风沙治理技术,以江西、广东为代表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及崩岗治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遥感监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一些化学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技术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标准化的轨道。
  建国以后,我国的水土保持科技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共有水土保持科技人员3万多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约1万多人。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等20多所学校设立了水土保持专业或开设了水土保持课程,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防治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沙漠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了一批省级科研机构,同时还有1200多个地、县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机构。这支队伍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水土保持科技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50年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水土保持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其中水土保持的科技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总结了长期以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农、林、牧结构,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这条技术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最成功的,从理论上、实践上解决了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以什么措施为主治理水土流失的难题,实现了由注重单一措施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转变,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理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通过对黄河流域多沙粗沙问题的研究,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黄河整治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防治方法、工程布局和工作重点等一系列重大的宏观战略问题,为制定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部署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合理布置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国家制定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长江中上游泥沙来源的分析研究,为确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提高“长治”工程三大效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在措施配置上,将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密切结合起来,使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通过对水土保持预防与治理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水土保持走上了依法防治的轨道,正确地处理了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有效地减少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2万多条小流域中进行了推广。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开展了以推广科研成果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区建设工作,坚持以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开发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加快了综合治理的速度,提高了治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利部,长江、黄河、松辽等流域机构和一些省区率先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并在英特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先后组织了两次遥感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尽管水土保持科技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水土保持科技仍然滞后于生产实践的发展。许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没有突破;科研课题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普遍;科研与生产有效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水土保持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十分薄弱;水土保持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科研机构机制不活、成果不多、人浮于事,科研机构和队伍、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少地方的领导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水土保持科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三、以科技为动力,加快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一)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为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科学技术将起着决定性作用。水土保持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必须从新的视角看待科技的作用。过去十年,自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以水土流失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联合国先后签署了全球气候框架公约、荒漠化防治公约,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沙漠化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使传统的水土保持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总的趋势来看,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在治理技术上,已开始大规模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常规技术为特征的传统水土保持正在迅速地向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水土保持发展。
  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朝着实现经济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1998年“三江”大水,近几年西北地区的连续干旱,黄河的长时间断流,今年北方地区多次沙尘暴的肆虐,都与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奋斗目标、任务,国务院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党中央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水土保持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干热河谷尽快恢复植被,提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如何从根本上控制泥沙危害,如何使水土保持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都需要在科技上有新的突破,没有科技的有力支撑,就很难实现我们预定的建设目标。
  另一方面,从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来看,长江上游、黄河中游、风沙地区、黑土地等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至少要半个世纪以上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石山区、石灰岩地区、黑土地以及一些人口密集的水土流失区,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有效治理,人们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进入21世纪,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的好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质量、效益、速度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水土保持科技有新的提高和重大进展。
  (二)“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的转变,建立现代水土保持,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思路就是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指示精神,以服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口,以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水土保持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促进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
  “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要大力贯彻科技兴水保战略,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推动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上一个大的台阶。要在省地县水土保持部门普及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基本实现水土保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大江大河的水沙关系和水土保持宏观效益评价等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起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大力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防治措施的现代化进程;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试运行工作,初步建立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和决策管理系统,基本满足国家的宏观决策和科学研究等对水土保持基本数据的要求;水土保持科研机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通过大力培训,使水土保持队伍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搞好“十五”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21世纪初,特别“十五”期间是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才能适应当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把水土保持科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一是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重视科技工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不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的动态,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可能科学地指导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更不可能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因此,各级领导要自觉学习科技方面的知识,了解科技动态,提高科学指导工作的水平,尤其要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不能把科技当作只是科研部门的事情,要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分内的事情来抓,而且要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要高度重视科技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水土保持科技队伍。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各省要根据当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推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没有科研机构的省区,应当积极推动科研机构的建立,尽快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要在经费上大力支持。水利部设立了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专门支持有关水利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和水利科技创新活动。各地也要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当地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问题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各流域、各省现在安排给科研单位的事业经费、项目经费和技术服务经费要想方设法予以保证,并采取措施,逐步增加。要在工程立项过程中充分考虑科技的作用,落实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措施和经费。今年,水利部制定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提出工程建设中要有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内容,各地要认真贯彻,新立项的水土保持项目都要落实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安排相应的投资。
  四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工作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科技人员提供用武之地,切实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项目论证、组织实施、检查验收都要有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参加,要大力推行项目科技承包责任制。“十五”期间,水利部将着手组建水土保持科技专家顾问咨询团。我们将邀请水土保持及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并对水土保持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对全国水土保持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进行咨询评议。
  (二)突出重点,开展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重大课题的研究
  水土保持是在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一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既要考虑生态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既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要服务江河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对治理江河的作用,如何协调西部大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农民利益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机制,针对国家决策所关注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战略问题,针对当前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就当前来讲,要重点开展以下重大课题研究: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土保持对大江大河水沙关系的影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关系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生态环境演变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水土保持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作用,水土流失的预测预报技术,水土保持宏观效益评价,不同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等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当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发展指南,加强宏观指导,组织协同攻关。
  (三)开发引进,加大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力度
  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尤其注意要重点抓好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工作,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当前,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科学迅速发展,在水土保持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要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和消化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十五”期间,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化学保土技术、抗旱栽培技术和品种、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定位系统等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各省水土保持部门要加快计算机普及和上网工作,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为水土流失防治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所有的重点治理县和项目区都要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建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进行水土保持规划,进一步加快管理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小流域优化治理模式、黄土高原淤地坝技术、区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技术、植被快速恢复与建设、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其次,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和水土保持工作分区,总结水土流失防治的经验,编制水土保持技术指南,提炼出一批实用成果,明确推广的适用技术,重点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小微型水利、水力冲填筑坝、机修梯田、集雨节灌、坡面水系、水力治沙,经济林果栽培、径流水保造林、地埂生物化,旱作保墒耕作、地膜覆盖穴播、等高耕作、大垄沟耕种、免耕、轮耕、留茬技术等,使水土保持在工程质量、效益和速度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是各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要有科技推广项目、有科技投入、有科技人员承包。要在全国建设一批集科研、试验、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含量高的小流域精品示范工程,搞好中加合作的10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为不同类型的治理提供样板,建立长期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基地。这些示范工程的基本要求是:高新技术得到应用,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治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机制,确实要科技含量高,有推广价值。要做到精心规划,精心建设,精心管理,使之成为水土保持现代化发展的示范窗口,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辐射源,人才培训和教育宣传的基地,以点带面,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四是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协作和联系,把生产中的科研任务交给科研部门,在项目上要推行工程项目科技承包制,落实责任和经费,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主动走向市场,围绕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和推广,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上加强技术指导,发挥作用,使科技成果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科技改革
实现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关键是在制度上、机制上要有所创新,通过深化科技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创造出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要大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逐步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水保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要稳住一批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精干高效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围绕国家确定的重大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工作。要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和提高人员待遇,建立科研项目课题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制度,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公开招聘,在—定的范围和领域内选择优秀人才,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二要放开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面向生产第一线,同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技术咨询、工程建设项目科技承包,成为水土保持基层服务体系的生力军,使科研成果尽快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政策,保证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后的奖励兑现,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先富起来。对水保项目区通过科技人员推广科研成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应按合同给予奖励兑现。科技推广是服务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三要搞活一批。科研机构要通过改革,分流出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于水土保持,承担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信息服务、专业培训等,发挥行业技术、人才、资源优势,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科技单位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
  (五)加强培训,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要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水平,真正实现科技进步,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提高水土保持队伍的科技素质。一是要在全行业强化科技意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形成全行业学习科技、热爱科技、支持科技、运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水土保持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最新科技知识,以及水土保持实用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适应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对现有的水土保持管理人员,要通过培训,再输血,提高科技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也要在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新的提高。要重视对科技创新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在重大项目的科研实践中促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在水土流失区,特别是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设区要把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干部群众,对一些实用技术要手把手教会农民群众,使科学技术和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志们,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进步。我们要以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工作,讲求实效,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新跨越,开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