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陈雷副部长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6-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2003年3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是在举世瞩目的“两会”刚刚闭幕,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5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任务;部署2003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昨天,大家参观了湖北宜昌的水土保持治理现场,学习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刚才,刘友凡副省长和蔡其华主任分别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李佑才市长介绍了宜昌市的水利建设情况。刘震同志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5年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抓发展、求实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刚刚过去的5年,是我国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最快、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1998年,我国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5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减少江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山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所有关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水利水保战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5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以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为主攻方向,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5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狠抓前期工作,争取水保投资,推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土保持工程进展顺利;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已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黑龙江、云南、重庆、浙江等省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很多省区市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实施了一批地方水土保持工程。据统计,5年来中央共安排水土保持投资675亿元,超过了1949年至1997年的总和,是“八五”期间的10倍;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万平方公里,连续5年水土流失年均综合治理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是过去年均治理面积的两倍。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积极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路子。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出发,按照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及时调整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全国128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在三江源区实施了预防保护工程,全国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年度封育治理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陕西、内蒙古、河北、宁夏等省区做出了在全省区全面禁牧的决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水利部在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域组织实施了生态调水,使塔河、黑河下游大片胡杨林恢复了生机,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三是坚持以大示范区建设带动大发展的路子,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水利水保部门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加快了治理速度,提高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甘肃籍河、贵州毕节、山西平鲁等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导向作用。四是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美化、城郊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第三,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生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加大了坡改梯、坡面水系、水源工程和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力度,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第四,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动力,增强水土保持发展后劲和活力。近年来,各地加大了水土保持改革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在以往户包治理、拍卖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推行了小型水保工程产权确认制,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的积极性,使治理成果充分发挥效益。山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小流域治理开发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使全省“四荒”治理开发不断引向深入。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推广专业队施工,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形势,推广了云南省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实行群众投工承诺制改革试点的经验,使群众对工程建设有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以监督执法和预防保护为手段,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在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理顺了部委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制度得到全面落实,5年共审批了17万个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80多亿元,万家寨、小浪底等一批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第六,以强化水土保持宣传为切入点,努力营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近五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水利部与全国人大环资委等部门及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长江上游生态行”、“再造秀美山川西北行”和“保护长江生命河”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结合江泽民同志再造秀美山川重要批示五周年和水土保持法颁布十周年等纪念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宣传活动,强化了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重要作用,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成功地举办了第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扩大了我国水土保持在国际上的影响。
  5年来的实践,提高了我们对水土流失规律、人与自然关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5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确立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治模式,妥善处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水土保持事业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健全法制、规范程序、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是水土保持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是水土保持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无私奉献,是水土保持事业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二、抓机遇、迎挑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这一目标,水利部党组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的重要工作。目前,全国37%的国土面积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新的历史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公路、铁路、城镇、水利设施、能源开发等许多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保护水土资源的任务非常繁重。三是近几年来粮食等农产品阶段性过剩,农民增收减缓,影响到群众治理开发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推行,农村“两工”制度的逐步取消,也要求我们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进行调整。四是从最近完成的全国第二次遥感普查结果来看,全国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即使不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以现在的治理速度来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五是从水土保持行业来看,在思想认识上、队伍建设上、基础工作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第三,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明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二是水利部党组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三个亮点”之一。三是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将会稳定增加。四是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度关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格局。五是通过建国五十年来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路线,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建设与管理队伍。
 
  三、抓重点、明思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减少江河泥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要求,今后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要继续把治理的重点放在西部,适当兼顾中东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和东北黑土区、南方石灰岩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抓好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以及首都水源区、京津风沙源区、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各省市区在配合实施好国家重点项目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安排资金,抓好本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长江上中游地区重点搞好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黄河上中游地区重点搞好淤地坝建设和砒砂岩区沙棘建设;农牧交错区重点搞好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草原的恢复与保护;内陆河流域要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封育保护。二是按项目组织实施。要按照大示范区的模式开展治理,改变按县分投资、分散治理的做法,实行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做到治理一片,竣工一片,见效一片。三是要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所有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都要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因地制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大力推行资金使用报账制,落实建后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第二,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从近两年各地实践的情况看,水利部党组的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各地生态修复开展得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对生态修复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一些地方缺乏统筹规划,配套措施跟不上,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专门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问题,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直接涉及自然界运动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确定的工作重点、方向和各项措施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反之,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就难以取得成功,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受到规律的惩罚。”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上,也曾经用恩格斯的名言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最近,35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历时两年完成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但又发人深省的观点,就是生态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恢复重建自然的生态环境,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以往生态建设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认真汲取。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实施人工治理,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强度较低的水土流失区,应主要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这不仅是恢复重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需要,也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封育保护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以上,使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地区的流失程度大大减轻,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二是继续抓好试点,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实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和效果,探索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为大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积累经验。三是搞好效益监测与评价,建立能科学反映生态修复效益的指标体系,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五是制定配套法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调动广大群众投入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为实现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破坏水土资源的案件。依法严格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特别要做好西部开发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资源保护工作,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技术指导与服务。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第四,继续深化水土保持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四荒”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指导和监督,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推进大户治理,树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开发大户,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理。三是在重点工程施工中,推广专业队治理的经验,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四是推行群众投工承诺制,使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建后管护责任的落实。
  第五,加强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推进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调研工作,通过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职能。要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六,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机构、人员和经费的稳定。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要重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建设,落实监测管理运行经费,尽快开展工作。各级水保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同志解决实际问题。
  水土保持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树立全局的、系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一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和经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点。在战略布局上,既要突出生态效益,使水土保持服务于国家生态建设的大局,又要注重经济效益,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情,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工治理的同时,必须把生态修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要以人工治理为主,提高该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轮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要把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在点上开展重点治理的同时,在面上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双管齐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三是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的关系。经过多年的治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表明预防保护工作的力度不够,一处治理、多处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还较为突出。为此,必须把预防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以预防保护保治理开发,以治理开发促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四是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水土保持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性事业,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带动结合起来,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资助下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治理开发的建设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民办公助,滚动开发。国家投资主要用于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骨干工程和关键工程。在组织实施中,政府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将工作重心从直接组织项目建设转到制定规划、研究政策、指导监督和搞好服务上来。
  五是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必须全面规划,从长计议,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当前要优先选择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治理。在建设内容上,重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蓄水保土、拦沙淤地的关键环节,如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淤地坝、坡面水系等工程。从长远来看,要逐步扩大重点治理区域,统筹兼顾南北方、东西部,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秀美山川。
  六是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关系。运行管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水土保持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管理工作较为薄弱。要提高对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运行管理问题,为运行管理打下好的基础,创造好的条件,从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抓前期、重管理,着力做好今年的水土保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今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抓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淤地坝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对淤地坝建设高度重视,在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水利部党组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把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作为今年水利工作的“三个亮点”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当前,要根据已经审查通过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的要求,抓好分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的编制与报批工作。要组织骨干技术力量开展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按坝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单坝进行初步设计,搞好项目储备,为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做好准备。要在认真总结过去成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淤地坝建管体制、运行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与办法,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第二,继续搞好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国八片水土保持工程是我国最早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今年中央国债资金水土保持工程也将继续实施,各地要认真落实去年水利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在建项目的管理,将过去按县安排项目和投资的做法变为按项目区进行规划立项、安排资金和组织实施。当前,要抓紧做好下一期八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搞好长江与黄河上中游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的布局调整工作,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要进一步抓好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
  第三,加快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石灰岩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新开项目的前期工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现象最严重、治理最为迫切的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抢救与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根据水利部对这两个区域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年内顺利启动。加快丹江口水库库区、长江和珠江上游世行贷款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实施。
  第四,搞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开始建设。各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市有关部门要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统一组织下,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要求,抓紧做好有关工作,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建设质量,避免重复建设,按期完成一期项目的建设任务,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的现代化。同时,要抓紧开展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第五,加强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管理工作。沙棘建设与开发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予以重视,切实抓出成效。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实施砒砂岩沙棘生态保护工程的有利时机,搞好沙棘建设规划,加快沙棘建设步伐。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沙棘产品开发,强化行业管理,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沙棘产业化发展。
  第六,开展水土保持系列宣传活动。要围绕今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水土保持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使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落俗套。
  同志们,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部署和这次会议的要求,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