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墩子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6-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一、基本情况
墩子河小流域位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下游,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境内,为长江二级支流,流域总面积77.17平方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1.5万人,河段总长19.5千米。项目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31km2,其中保土耕作1.20hm2,稀林补植91.93hm2,经果林70.00hm2,实施封禁治理51.59km2,建设灌排沟渠0.97km,沉沙池8口,生物降解塘2座,溪沟整治2.29km,拦沙坝3座,沼气池31口,生物慢滤池2口,步游道3.43km,亲水平台2处,生态林地广场1处,观景平台1处,种植水生植物约67.3万株等。
二、特色经验
1、政府领导挂帅。区政府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本级水土保持规划,明确一名政府领导牵头,制定具体推进方案,每年安排项目经费加以保障,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工作机制。
2、多方协同配合。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采取“乡镇选—实地查—科学探—专家议—集体定”的工作模式,依据乡镇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做初步筛选,水利部门实地踏勘核定,设计单位现场设计,编制方案专家评审,最后由业主单位和项目区乡镇负责组织、协调征地拆迁和项目进度,一周一办公,一月一协调,形成了工作的有效闭环。
3、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水保项目的“药引子”作用,围绕“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集中治理”的思路,共争取和投入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386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730万元。由地方政府主导,结合水保项目的建设内容,整合落实资金1.2亿元,涵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等项目资金。
4、防治模式。墩子河小流域治理目标定位为城郊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率先转变治理思路,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将治坡与治沟、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模式。按照“治山、治水、治河、治污”的综合治理指导思想,打造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3135”系统治理体系。即:三道防线、一线、三区、五级污染防治。
5、工程建管及运行管护。创新共建管理模式,在项目成立之初,采取项目区镇、村和居民参与式规划设计。建设期间,项目区所在村成立理事会制定相关制度和村规民约,引导和鼓励当地广大村民参与项目的前期决策、中期监督和后期管理。按照“把项目建成景观,以景观引领项目”的思路,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主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合同管理,规范资金管理。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利用河长治河的工作机制,把河道治理管护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聘请第三方加强日常管护,使项目建设成果发挥良好效益。
6、科技创新。一是创新河道治理方式。将传统的“一扫光”河道整治方式转变为对河岸带综合应用石头、木桩和植物等多样化、本土材料,修复原有破损、单一岸线,形成多孔隙、多形态、适宜水生动物栖息繁衍的自然岸带。二是创新污染防治方式。通过生物慢滤池和生物降解塘的有机结合,将零星用户造成的面源污染通过生态的方式,分污水收集、四级净化对污水进行系统处理。最终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
7、技术推广。墩子河项目的建设,为夷陵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山区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创造可复制的“夷陵模式”,以“天蓝、地绿、水清、岸美”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三、创建成效
经过治理后的墩子河,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草木馥郁,绿意盎然,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
生态方面,新增绿化面积3.36平方公里,小流域出口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每年增加蓄水能力6.24万立方米,减少0.65万吨泥沙进入下游玛瑙河,明显改善了土壤立地条件,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
经济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经果林的提档升级,增加了经济作物产量,特别是带动了项目区旅游资源开发。据测算,每年直接可增加项目区有效经济收入35万元。
社会方面,项目实施后,减轻了项目区和下游洪涝、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增强了老百姓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态治理,我们在路上!夷陵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墩子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效果,检验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前行!
墩子河治理成效
墩子河治理成效
墩子河治理成效
墩子河治理成效
墩子河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