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江小华总工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多措并举 突出重点开创四川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新局面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围绕目标任务,强化程序管理,突出监督重点,狠抓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开创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工作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狠抓两个环节 一是狠抓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环节。我省各级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重要前置条件,没有水保方案不能立项、不能建设。同时,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设施验收作为行政许可全部进入省、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水利窗口办理。眉山等 40多个市州、县(市、区)还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行政许可并联审批。通过这些举措使方案申报率得到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8年全省共审批方案2690个,其中国家级审批方案16个,省级审批方案326个,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已从2003年的90%提高到96%以上。 二是狠抓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环节。我省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和创新管理方式,已将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作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确定了15家省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单位,积极组织电力、交通、铁路、石油等部门召开了10余次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研讨会、座谈会,制发了8项会议纪要,制定并印发了《四川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省级验收分类分级管理意见》等10多个规定。全省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验收率逐年大幅上升,验收领域由最初的水利水电行业扩展到公路、矿山、铁路、民航、火电、天然气管道和输变电等10多个行业。2007、2008年全省共验收项目953个,其中国家验收项目5个,省级验收项目38个。2009年省级已完成28个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近期还将有一大批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集中进行验收。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突出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的重点。在规费征收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征收向规范性征收转变。坚持以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设施补偿费数额为依据确定生产建设项目应缴纳数额,改变原来的“讨价还价”、“口头通知、电话催费”等征收方式,做到收费程序规范;二是由管理征收型向服务型征收转变。讲究方法,灵活征收,主动与中国三峡总公司、二滩公司、省电力公司、大渡河公司等开发建设单位沟通联系,召开座谈会,达成共识,形成会议纪要或签订“分期缴纳协议”,确保了溪洛渡水电站、锦屏一、二级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等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三是由低水平征收向高水平增长转变。全省每年水土保持规费征收总额已由“十五”期间的不足1000万元达到现在的6000多万元,2007、2008年仅省水土保持局征收的水保设施补偿费就超过3000多万元。 二是突出执法监督重点。充分应用四种执法力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国家震慑力量。仅2007年以来,就积极配合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对锦屏水电站等10多个大型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印发了检查情况通报,树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良好的执法形象。二是权威监督力量。2007年省人大对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公路建设项目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监督。2008年省人大副主任郭永祥带领人大执法队伍对我省金沙江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内部整合力量。近年来多次组织水利厅相关处室和有关市县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先后对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涪江流域的40多个项目开展了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顶格处罚,限期整改。四是专项风暴力量。2008年,我们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派出5个督察组,对全省100多个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发出了书面督察整改意见。 (三)实现三项目标 一是环境得到美化。城市水土保持发展迅猛。通过开展以美化城市环境为重要目标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我省在水利部、长江委和省级多层次试点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大力推动,全省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态势喜人,不少新兴城市、集镇水土保持方兴未艾,建成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其中乐山市、峨眉山市、广安市、眉山市东坡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恢复治理成效卓然。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加大恢复治理力度,溪洛渡、锦屏二级水电站、北内环输气管线、金筠铁路、成南高速公路、五粮液技改工程等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基本做到了工程建设与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了开发一项工程,美化一处环境,建成一道风景的效果。成南高速公路按照打造精品工程、建设绿色走廊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中重视景观,体现美学,讲究艺术,形成特色,减少了挡墙数量,增加了乔灌比重,公路沿线形成良好的公路景观,改善了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效果。 二是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来,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加大执法力度,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积极履行防治义务,认真实施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到开挖有序,堆弃合理,防护到位,恢复达标,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不完全统计,2005~2008年期间,全省有10685个生产建设项目依法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达100多亿元,拦挡弃土弃渣35000多万方,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建立恢复治理、返还治理工程379个,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三是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空前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全省共印发水土保持简报200余期(其中省级印发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刊16期1600份),在各类媒体刊发监督执法专题信息500余条,发送水土保持宣传短信息100万余条,发放各种水土保持宣传资料120万份,在电台、电视台播放水土保持节目上百次。同时还与团省委联合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建立了水土保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组织了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编写了水土保持科普教材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全省干部、群众和生产建设项目业主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空前增强。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违法监督举报数量大幅上升,举报对象范围广泛,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二、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 省委、省政府对四川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自1997年以来先后将水土保持纳入政府单项目标、重点督办事项、为民办实事目标 、“十大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等;坚持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水土保持工作制度;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四川、和谐四川的战略举措。蒋巨峰省长还对水土保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水利厅对水土保持违法行为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惩处,督促整改,并研究完善加强管理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并对大的在建工程项目专门跟踪,防止水土保持方案束之高阁或执行走样,为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的四川多做贡献。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全省21个市(州)、16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一系列与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得以出台,行政干预水土保持执法的现象基本杜绝,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社会环境。 (二)制度建设是重点 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我省十分注重规范化建设,坚持在“规范”二字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程序管理,使水保方案的编报审批、规费的征收与管理、水保违法案件的查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行为有章可循。2007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为我省监督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敢于执法是保障 为了维护水土保持法律的严肃性,从源头上、制度上控制和预防人为水土流失,我省各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查处破水土保持违法违规的重大案件。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单位有多大、关系有多复杂,只要违法,一查到底,决不手软,解决了一些重点生产建设项目执法难的问题,树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权威。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大渡河龙头石水电站、广巴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增建二线、白马铁矿等20多个特别有影响的大中型项目进行了有力查处,并向水利部上报了达成铁路、广巴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增建二线、大渡河龙头石水电站等4个违法违规典型项目。通过对这些有影响的大中型项目的监督检查和严格执法,使开发建设单位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提高了规范和约束施工行为的主动性,对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广泛宣传是前提 水保法规宣传教育已成为我省各级水保部门开展水保监督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常态性工作。在每年的6月29日,全省上下都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街头宣传、召开座谈会、张贴标语、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通过大量、细致、艰苦的宣传工作,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水土保持在全省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机构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已能自觉地遵守《水土保持法》,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交纳“两费”,并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注意做好水保防治工程。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水利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按照《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水保[2009]294号)要求,全面做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各阶段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及早行动,抓紧做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修订的前期工作。三是继续深化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四是切实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重点、难点、热点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争实现监督管理新的跨越。五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土保持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