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扮靓密云的山山水水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总面积2229.45 km2,全区共辖2个街道、17个镇、1个地区办事处,常住人口49万人,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又有京师锁钥之称。密云属季风性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分明;域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3.86亿m3;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608 mm,年均气温11.1℃;土壤类型分为3大类8个亚类27个土属,以褐土为主;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密云属于燕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Ⅲ-2-2hw),主要功能定位是涵养生态、保护水源。由于区域内地貌以土石山和浅山丘陵为主,植被覆盖差异较大,受地形、土壤、气候等影响,水土流失普遍存在,以水力侵蚀为主,并伴有部分风蚀。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密云区广大干部群众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利用资源的主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治山治水的艰苦创业。1985年密云水库上游被列为水源保护区,1987年北京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决定在密云水库上游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1989年密云水库上游被列为国家第十三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密云区小流域治理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一是点片治理阶段。1981年以前,主要为修梯田、垒坝阶、河滩造地等,多为群众自发的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比较分散,效果不突出。二是过渡阶段。1981年到1989年由单纯的点片治理转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渡阶段,对治理做了一些规划,但不系统。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1989年以后,全部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灌、蓄、拦、排、节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并举,效果明显。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化建设阶段。1995年以后,国家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亚行贷款“北京饮用水源保护及泥石流防治工程”项目,密云水库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走上项目化管理的轨道。五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阶段。2003年北京市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从此,水土保持从传统的流域治理转向以流域内污染治理、水环境和水质改善为重点,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清洁小流域建设阶段。
        新时期下,密云区委、区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涵养区工作方略,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确立“以密云水库为中心,建设一环、一区、七带”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保护密云水库水源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污水、垃圾、粪污、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加强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人水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治理小流域7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7平方公里,各项坡地水土保持设施年涵蓄水量约9000万立方米,保持土壤约150万吨,防灾减灾防污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丰富,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2008年成为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区,近年来,先后获得 “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优秀区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城”“国家生态区”等荣誉称号。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59元。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密云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一是成立了区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列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定期召开全区生态建设联席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三是从2009年起,市委决定将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达标率、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率列为区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届中实绩考核中经济社会实绩考核的指标。密云区委区政府也相应地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列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密云区将队伍建设作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来抓,于1987年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站、试验站和监督站三站合一的综合部门,现有在职职工28人,成立了流域水务站,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流域范围内的相关水土保持工作。
        二、明确思路,综合施策,科学建立水土保持“三道防线”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以调整人类活动为主线,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从山顶到沟谷依次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在生态修复区,着力改变自然环境修复方式。在小流域内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实施封育保护,实行六不准(不准施用化肥、不准施用农药、不准倾倒垃圾、不准养殖、不准耕种、不准开矿),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在生态治理区,着力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在小流域内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通过各种水土保持措施、节水灌溉和治污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控制水土流失、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村庄环境整洁。在生态保护区,着力改变河湖维护方式,在沟(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带,通过建设防护坝、治理河岸(库滨)带、恢复湿地、清理整治沟(河)道,实现修复河道及水库周边湿地系统,净化水质,恢复天然河道环境。
        三、保护开发并重,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重视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将旅游资源开发与水源保护有机结合,提升打造了“桃园仙谷”、“九道湾”、“黑龙潭”、“雾灵西峰”、“蔡家洼玫瑰情园”等风景区。紧密结合“古北水镇”、 “云蒙风情大道”等项目建设,挖掘特色,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形成旅游环境优美、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周到的有竞争力、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带[4]。奠定了生态基础穆家峪镇荆子峪红香酥梨园农业观光,春天踏青赏花,夏季休闲度假,秋季采摘观光,既品味民俗风情,又创收增产;以黄土坎为中心的鸭梨生产基地,面积已达1.2万亩,共有鸭梨树60万株,总产量达500多万吨。目前建设水保措施的蔡家甸高标准苹果园1250亩,种植红富士苹果6万株,注册商标“云岫”,可供观光采摘,年销售收入160万元,户均收入8000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紧密结合生态村、新农村、美丽乡村、生态区、“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建设,为密云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四、加强管理,规范建设,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加强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前期工作大纲》《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概估算编制规定》《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制图手册》等相关规定和办法,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单位资质管理。二是加强计划管理。根据每年下达的生态建设任务,各实施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编报项目投资明细,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三是工程管理。依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是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区级报账制。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五是建后管护。出台了《北京市密云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工程竣工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损害、谁担责”的原则,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签订管护责任书,制定管护细则,安排必要管护经费,交由当地政府、村委会或直接受益人管护,做到人员、资金、责任三到位,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五、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一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与有关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防治、废弃矿山修复等专题进行重点攻关,先后开展了“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及工程示范研究”“中德合作小型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多项课题,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加强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推广应用小型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A/O+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潜流湿地等多种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搞好水源区农户改厕,配套建设储水设施,实现对生活废水循环利用;将三格式化粪池改造为两格,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上清液直接排入污水收集管网,防止化粪池第三格渗漏造成污染。对开敞式垃圾池进行封闭,根据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建造简易实用的垃圾处置工程。通过抗旱、耐寒、耐贫瘠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试验,筛选出适合北京地区的8种生态草种,确定单播、混播、灌藤草配置3种库滨带建植模式。


        六、注重宣传,加强培训,提高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以《新水土保持法》和《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切入点,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宣传活动。采取进社区、进学校(党校)、进乡村、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等形式举行大型活动,宣传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每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对水务站、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培训交流,邀请专家授课,提高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村镇干部对水土保持的认知。把水土保持、水源保护和村庄家园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积极性。以国家石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窗口,展示全区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每年全国各地同行百余人前来参观,每年能吸引约500名中小学生和300名大专院校学生来此参观实习。


        七、依靠农民,服务农民,让农民成为工程建管的主体
        以建设民生水保为目标,问需于民、问意于民、问计于民,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零距离”服务农民。在前期工作阶段,通过座谈会、入户调查、发放调查表格、实地查勘等了解农民意愿,确定工程建设内容,通过“一事一议”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表决并公示,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在工程实施阶段,依据国家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招标,对于部分比较分散,技术不复杂的工程,优先组织当地村民实施。在后期管护阶段,签订管护协议,明确责任主体、管护内容、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责任,聘请村民对工程进行管护,让农民真正成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