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杂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摘要]福建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尤以2011年12月10日、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省确定了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100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等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开启了推广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征程,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发挥了以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作用。福建省的主要做法是:坚持高位推动,确保工作有力推进;坚持政策驱动,促进治理顺利落实;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执法促动,推进监管有序开展;坚持科技拉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坚持宣教互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基础牵动,全面提升能力建设。
 
        1  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3年,全省开展的惠安等闽东南沿海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1956年,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负责领导、部署有关部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20世纪50年代,人为破坏相对较少,植被保护良好。1958年以后,福建省大片林地被垦伐,水土流失逐步加剧,水土保持工作一度停滞不前。为防止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1963年,福建省恢复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并在全省20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设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办公室,确定“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工作方针,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文革期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再度停顿,直至1980年水保工作进入恢复发展阶段。1981年,省水保委及办公室恢复,各级水保机构相应逐步完善。特别是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带领有关部门深入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长汀县实地考察,提出水土保持“三字经”,要求抓好重点治理,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全省开启了对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重点治理的模式,先后对长汀、宁化、安溪、南安、诏安、寿宁、平和、永春等水土流失重点县开展治理,打造了封禁、经果林、崩岗治理等一批示范性样板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2000年1月8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有关报告上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批示,将长汀县百万亩(15亩=1 hm2,下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2000年和2001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 000万元。2001年10月,习近平同志再次视察长汀,作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指示,掀起了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高潮。在之后的8年里,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连续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期间,全省还组织实施了“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了一批省级生态修复试点县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自此,福建省掀开了以长汀为典型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画卷,水土保持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头戏,水土保持工作进入快步发展的轨道。
        2011年12月10日、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省确定了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100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等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开启了推广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征程,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发挥了以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作用。2018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对水保工作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将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调整为15个,提出了“高水平保护、高质量治理、最严格监管”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  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成效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水保委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下,通过在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相继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水土流失重点县和重点乡镇等治理项目,以点带面,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全省水保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成效: 
        (1)降低了流失率。通过在长汀等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率先开展重点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211万hm2下降至2011年的120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17.25%下降至9.95%;通过在省级22个重点县和100个重点乡镇集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的120万hm2下降至2018年的100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9.95%下降至7.97%,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2)改善了生产条件。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扶贫开发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加快发展七条措施等文件,全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综合改造百万亩茶果园坡耕地,通过修建前有埂、后有沟、壁有草的园面防护体系,以及蓄水池、排水沟、沉沙池、机耕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变“三跑”园为“三保”园,先后培育了宁化茶油、平和蜜柚、建宁黄花梨、安溪茶业、清流花卉苗木等一批山区特色产业,有效改善苏区、老区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美化了人居环境。通过开展系统治理,建设1 000多条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乡镇600个、水土保持生态村180个,各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矿废弃地治理、绿色通道工程等,通过项目建设,有效促进苏区、老区县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及人居环境美化等,初步形成了“绿水相间、绿带成网、绿环村庄”的生态景观,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 
        (4)创建了先进典型。长汀等11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安溪县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工程”,紫金铜业有限公司铜冶炼项目等3个工程成功创建“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5)总结了长汀经验。长汀县持续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水保精神,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总结形成“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通过坚持不懈地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9.73万hm2下降到2018年的2.46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从31.5%下降至7.9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汀由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和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治理的一面旗帜。
        3  主要做法
        (1)坚持高位推动,确保工作有力推进。①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进入1980年,省里又恢复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水土保持工作合力基本形成。1983年,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视察长汀水保工作,提出水土保持“三字经”,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水土保持试点进行治理。2000年和2002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同志两次对长汀水保工作作出批示指示,福建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主任,省发改委、财政厅等2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连续10年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 000万元。2011年底至2012年初,习近平同志又连续两次对长汀水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省水保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省领导挂钩帮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制度,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②从2012年起,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在原有3 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追加3亿元,专项用于22个重点县100个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③把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地方政府年终绩效考核目标。 
        (2)坚持政策驱动,促进治理顺利落实。①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职责》《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省领导挂钩帮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水土流失重点县制度的通知》《关于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实施方案》《福建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②水利厅联合国土厅出台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崩岗治理的若干措施》,联合财政厅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水土流失区开展非柴燃料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坚持把治理与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水土保持措施和其他农业措施的有机结合,总结出“草、灌、乔结合,草灌先行,以草促树”“把水土流失区改造成为经济作物区”“果—草—牧(渔)—菌—沼”“搞好燃料节改代,促进封禁治理”,以及“上截、下堵、中绿化”等治理模式,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①开创“封禁治理”,向全国普遍推广。通过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制定乡规民约,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或适当补植树草,对中、轻度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促进自然恢复。②草灌乔综合治理。在长期治理实践中,长汀总结出“反弹琵琶”治理理念,采取草、灌、乔结合模式,以草促灌,以灌促树,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演替。③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治理。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区域性经济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南安市选择以杨梅为突破口治理荒山水土流失,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美林金丹治理模式”,诏安县先后种植荔枝、青梅,宁化县种植油茶和茶、建宁县种植黄花梨、平和县种植蜜柚等,变水土流失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取得显著效果。④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治理崩岗。安溪县把崩岗治理区打造成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⑤以饮用水源区、库区为主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与重要水源地、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造福工程建设相结合,重点打造了惠安黄塘溪、莆田东圳库区延寿溪、永春桃溪流域等一批典型示范工程。⑥矿区治理模式。大田县深入探索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类治理,逐步将矿山打造成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家园等“五园模式”。 
        (4)坚持执法促动,推进监管有序开展。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相继出台《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颁布了《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等规章制度,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法治阶段。特别是2014年以来,根据新形势又相继修订出台了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福建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等,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批复权限,做到权责清晰,基本形成了与福建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法规体系。②2000年以来,通过严格审批、联合执法等,全省共组织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1.2万个,依法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9 000多次,征缴入库水土保持补偿费近16亿元,对2 000多个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开展设施验收,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5)坚持科技拉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①早在1940年,长汀就成立了水保试验站,80年代之前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造林树种的研究方面,进入80年代后,主要针对草灌乔治理、闽东南花岗岩侵蚀区治理、崩岗侵蚀机理、侵蚀坡地植被覆盖等进行研究,开展了福建省花岗岩坡地土壤侵蚀与研究、福建省崩岗侵蚀规律及机理模式研究等,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以上。②重视科技机构建设,先后成立福建省和长汀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建立长汀“院士工作站”“硕士、博士生工作站”等,联合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相继组织开展《福建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开发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专项课题研究。③不断探索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新技术,制定了《南方红壤丘陵区“老头松”改造技术规范》等9个技术标准,为项目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④成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多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省水保学会和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等,在推广福建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与经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坚持宣教互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①积极和主流媒体沟通,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福建: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美好家园》等新闻专题片,《朝闻天下》和《新闻联播》分别报道长汀等地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人民政协报》刊发水土保持专版,省水利厅相继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在线访谈,举办了水土保持摄影展等。②在全省发行《水保绿报》,联合中小学开展“水保绿网杯”系列竞赛活动,万名青少年受到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土保持从娃娃抓起”的做法在全国率先推广。③2014年起确定每年12月10日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宣传日”,多年来持续开展水保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项目”等六进活动。④泉州、龙岩和南平市委党校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试点单位,中小学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和水土保持进党校形成特色。 
        (7)坚持基础牵动,全面提升能力建设。①2000年以来,相继编制完成一批重点治理工程规划,为大规模开展治理提供了依据,特别是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根据2008年遥感调查数据确定了长汀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组织完成了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摸清了水土流失现状,编制完成了2012—2015年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各种专项治理规划等,实现了“一县(市)一方案一规划”;以全国水土保持三级区划为基础,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工作,省政府印发实施了《福建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省水利厅印发实施了“十二五”及“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等;2019年又根据治理成效显示的最新遥感调查数据,把原有的22个省级水土流失重点县调整为长汀等15个县,策划生成了一批重点项目,这些都为今后一个时期集中发力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组织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依托15个监测站点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工作。③建设了福州金山、南平建瓯等一批水土保持科教园,其中长汀等5个科教园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④组织完成全省41个县级行政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水保机构队伍依法监管水平不断提升。⑤水保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数字水利”信息系统平台,在泉州试点基础上,启动实施各设区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建设。
        4  经验启示
        回顾总结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福建省的水土保持成效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做法成为全国典型。经验主要有以下5条: 
        (1)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生态与发展、流域与区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着力做好生态敏感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水土流失预防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作用,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积聚部门和社会的合力,切实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持续实施各类重点建设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更广的维度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4)始终坚持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水土保持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依法监管、科学防治、综合发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治理思路上,从山上治理向山上山下一体治理转变;在治理区域上,主要突出“四沿”(沿海、沿江、沿路、沿边)和“四区”(重点区、贫困区、水源区、河道区)治理;在治理措施上,从单项治理向系统修复转变,实现既涵养水土又美化环境的目标。推广实施煤补、燃补、电补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封山育林保护力度,从源头上疏导农民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把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及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等,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5)始终坚持营造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民心工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支持省水投集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项目,进一步创新治理项目投融资模式;实施山林经营权流转等政策,鼓励农民承包治理荒山,既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又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  下阶段工作
        未来一段时期,福建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紧紧围绕“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继续实行省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挂钩制度,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推动落实对各市县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按照“一个确保、三项措施”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各项工作。 
        (1)一个确保。确保“十三五”后两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33万hm2;“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hm2。 
        (2)三项措施。一是突出高水平保护,有序改善生态环境。严守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从源头上预防水土流失;对已治理且林分结构较差的水土流失区持续实施封禁、有序分期补植等措施,不断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实施高质量治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采取分区域、分类精准治理,重点推动长汀精准治理,在消除水土流失斑块和提升林分结构上“两头发力”,打造全省水土保持示范区,确保到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降至7%以下;着力对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大于15%的安溪、诏安、南安、平和4个县(市)实施“四地攻坚”,确保到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较2015年均降低2.5百分点以上;全面推进“十个重点”,在水土流失面积占比10%~15%的宁化等10个县开展综合治理,确保到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比2015年降幅均达1.5百分点以上。同时开展面上治理,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源头预防,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政策激励,进一步巩固提升全省治理成效。三是实行最严格监管,有力遏制增量。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全过程跟踪监管,事前严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事中、事后按照责任清单,逐级强化督查;充分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重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加大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力度,重点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监管震慑;加快推进“数字水利”水土保持信息化子系统的数据库建设,构建水土保持“一张图”,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新时代治水兴水和行业监管体系现代化。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杂志》 福建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与科技处 阮伏水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韩永刚)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