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施之前的坡耕地现状图
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总人口48.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67万人。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耕地147.3万亩,山旱地占92%,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海拔1340-2245米,年均气温8.5℃,降水量454.4毫米,蒸发量1469.2毫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境内有葫芦河干流和9条支流,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34立方米,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9.7%、11.45%和6.5%,属极度贫水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同时兼有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543吨/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模数约为26000立方米/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自然条件严酷,基础条件薄弱,是我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数十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静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生态立县”的思路不动摇,始终把梯田建设及后续产业开发摆在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先后经历了由分散治理到集中治理、一般治理到示范治理、单项平田整地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预防治理与产业开发并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梯田果园”支柱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带动包装、服务等第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静宁苹果”品牌效应持续发力,全县梯田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生态治理、促农增收、助推脱贫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设现场
干部实地丈量梯田面积,开展自查验收
一.单项治理:坡改梯稳粮增产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影响下,全县掀起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各村社成立了常年基建专业队,党员干部带头,人背车拉,男女老少齐参战,采取蛇蜕皮、保活土,椽帮堰、保质量,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等修筑方法,重点突破“坡改梯”工程。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完全依靠最原始的农具,完成人工梯田32万亩,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年增产粮食3500万斤,有力的保障了群众口粮供给。在梯田建设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学大寨”先进典型,肩挑背扛、男女老少齐上阵,修梯田,成为那个时代最靓丽的风景。
梯田 砂化路 行道树
二.规模治理:巩固成果打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3年静宁被列入国家“三西”建设之后,一些水土保持项目在我县相继实施,为我们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按照“零星突破,集中会战”的指导思想,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列入农业生产的“四大工程”之一,各乡镇组织全乡劳力集中会战,每年以8000-10000亩的建设速度递增。本次治理将之前大部分人工梯田进行了“小块合一”、“整片开发”,之前的“蚯蚓田”变宽、拉长,配套了产业路。到1990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54.2平方公里,累计新修梯田50余万亩,高标准梯田面积达到39.63万亩。突出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由单纯“坡改梯”向“高标准”的转变,对前期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水保林
三.综合治理:抓生态促综治
上世纪90年代后,县委、政府在深刻认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这一县情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水土保持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开始把梯田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摆在改善农业基础的重要位置,狠抓落实。在组织形式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和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连片的“四统一、四集中”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了以县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规模治理的建设格局。特别是机修梯田的兴起,给静宁梯田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机推战场其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在全市梯田建设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样板作用。截止2000年,全县梯田面积累计达到51.51万亩,山地梯田在确保全县耕地安全、生态安全和巩固群众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鱼鳞坑
四.综合开发:强基础重产业
2001年以来,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全县农村经济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了水土保持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组织实施力度,通过开展村民“一事一议”,进行民主决策,形成了国家重大项目补贴和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人机结合,常年作战,整村、整乡、整县推进的新局面。特别是2009年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发改、国土、水利、农牧等部门的项目,大打梯田建设攻坚战,截止2014年底,全县梯田面积突破了百万亩大关,达到100.08万亩,梯田化程度达到67.88%,流域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56%,探索走出了“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强产业、促增收”的综合开发治理的路子,梯田产业发展成为各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出了“梯田+果园+合作社+品牌”(中南部山区)、“梯田+双垄沟玉米+秸秆青贮+养牛”(中北部山区)的梯田致富模式。
产业开发成果
五.精准建设:补短板促增收
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剩余坡耕地面积大(截止“十二五”末,尚有坡耕地及老旧人工梯田42.24万亩),位置偏远、区域贫困人口集中、贫困发生率高的问题,静宁县适时开启“精准建设”模式:将水保项目建设与精准脱贫攻坚任务紧密结合,重点在四河、甘沟、古城等乡镇大规模实施“坡改梯扫尾工程”,根据群众发展需要,订制个性化实施方案,重抓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同步培育支柱产业促增收。2018年底,全县梯田建设面积累计突破120万亩大关,达到120.68万亩,梯田化率达到81.9%。全县累计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1648平方公里,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5.1%。全县梯田产业面积达到120万亩,其中梯田果园近百万亩,201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约76万吨,总产值35.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益5500元,全县6.92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八里官道岔秋覆膜
七十载栉风沐雨韶华依旧,七十度风雨兼程且吟且歌。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全县干部群众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创造了梯田建设“静宁速度、静宁规模”,打造了产业开发“静宁质量、静宁品牌”,当累累硕果高挂枝头,当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起,默默无闻的水保人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加快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活力平安静宁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