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节点,也是湖北“一主两副”“鄂西旅游生态圈”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做好宜昌的水土保持工作,打造三峡库区的碧水蓝天,不仅有利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安全健康运行,更关乎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湖北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直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开展了“长治”、长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坡耕地治理、革命老区、三峡屏障区、石漠化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尤其是开展“长治”工程以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净减少72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63.1%,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7.2%,真正实现了山青水绿,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打造了一条“山清水秀民富景美”的绿色长廊。
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宜昌是“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区,面对水土流失严重、国家投入有限的困局,探索了“政府主导、规划引领、项目集合、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按照“资金用途不变、投资渠道不变、责任主体不变、验收标准不变”的治理思路,搭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平台,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水利部门实施工程措施,国土部门投资改造基本农田,林业部门发展核桃、板栗等产业,农业部门投资培育发展柑橘等宜昌特色农产业,使区域内山、水、林、田、路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农民致富渠道稳定。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实施多部门综合投资治理的小流域,当年植被盖度可达5%左右,进入丰产期经济林植被盖度可达70%以上,群众收益逐年稳步增长10%,水土流失量每年净减少200多吨。
多产业并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宜昌市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按照发展创新的理念,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了降低水土流失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标。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按照宜昌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有力推动了柑橘、茶叶、核桃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高山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改田、治水、治路,促进了高山烤烟、蔬菜产业的发展。石漠化治理、“长治”、三峡生态屏障区、革命老区等水土保持项目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着力解决林、田、路、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精准扶贫。如今,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景美果丰,像秭归九畹溪、点军车溪等宜昌乡村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通过乡村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多渠道宣传,强化全民水保意识
为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识和科普知识,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宣传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印制水土保持明信片、编排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在重点治理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新开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80%以上,方案申报审批率达100%,完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达90%以上,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随着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全面展开,宜昌市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绿色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北省水利厅水保处 供稿)
利川市十字路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坡改梯工程
水土保持经果林守护一江两岸水土,造福三峡库区群众
巍巍青山守护三峡库区两岸水土
兴山县香溪河中修路保水土(郑坤 摄)
夷陵邓村水土保持茶园保水保土保生态
夷陵区桔农喜获丰收
秭归界垭小流域治理(郑玉涵 摄)
秭归王家桥小流域治理(郑玉涵 摄)
秭归县板桥河小流域坡改梯
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全貌
秭归县龙马溪流域坡改梯治理保水保土保群众增田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