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亮点 | 隆德县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 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

      隆德县全县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3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4%,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之一。由于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曾一度滞后,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隆德县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带领全县人民,从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狠抓以梯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不松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勤劳朴实的隆德人民以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与恶劣的生态条件进行了40年的不懈抗争,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气壮山河改变贫困面貌的进行曲,“巍巍六盘起朝阳,滚滚银河绣旱
塬。高举红旗镐锹落,喜迎万顷五谷香。”是梯田建设的真实写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情,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把水土保持作为“山区生产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坚持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
利益相结合,依据“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连续治理的模式,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高高山上修梯田,股股清泉流山涧。浇得庄稼肥又壮,山上山下绿油油”使昔日的荒山荒沟绿树成荫,草木繁
茂,实现了“雨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一、取得的成效
      截止当前,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面积55.2万亩(人均3.2亩),占总耕地面积64.3万亩的85.9%,占宜修耕地面积59.3万亩的93.1%,造林保存面积22.6万亩,人工种草
保存面积蓄15.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25.6%。全县地表径流量的62%、泥沙量的70%被各类工程拦蓄,土壤侵蚀模数由35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2200吨/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水土保持工作显著改善了全县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
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4年实现了梯田化县,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585万公斤,农村人口人均有粮421公斤,人均纯收入6200元。近年来,我县坚持以水土保持法为抓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为根本,以“四项机制”建设为前提(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以“五个结合”为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与产业开发培育相结合;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与政府推动和市场参于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兴农相结合),以“四大措施”为切入点(梯田建设、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建设),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隆德的山变绿了,地变平了,
水变清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不但从根本
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结束了当地群众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止当前,全县共建成水保骨干坝39座(其中9座列入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有骨干坝30座)、中小型淤地坝82座,总库容5680万m3,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80km2。列入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名录52座,其中骨
干坝29座,中型淤地坝23座,目前已完成21座病险骨干坝和10座中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建成基本农田42万亩, 治理小流域32条,基本农田面积累积达到3.68万hm2,占总耕地4.28万hm2的86%;林地3.69万hm2,草地0.55万hm2,
林草覆盖度达到4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到了72%,年土壤侵蚀模数由2000年前的3500t/ km2下降到2200 t/ km2,土壤侵蚀量由345万t减少到235万t,基本实现了“雨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标,经历了多次暴雨考验。
先后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有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一条小流域(清流河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几十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伟大号召,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是切入点,在国家、区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隆德县坚持从县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抓住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管
结合、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全县500米以上的大小沟道5126条,有3100条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达到了“雨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可以说隆德的山变绿了、地变平了、水变清了、农民变富了。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改善了隆德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构建起了隆德农牧业综合体系发展的基础平台,结束了隆德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为全面建设小康和实现秀美山川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制
      为了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生态建设的领导。一是把水土保持作为山区改善生产生态条件的重中之重,坚持多年不动摇。隆德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水保工作,每年都将改土治水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举行两次以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春秋观摩会议。同时,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县水务局组织水保部门干
部职工,先后参观了周边市县区的先进治理经验,如彭阳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建设和水保工作、陕西省吴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等等,通过观摩、交流,不断形成比、学、赶、超的水土保持工作新高潮。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针对“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围绕“充分利用三水,大力建设三田,实现秀美山川”的目标和规划,县上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县委、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挂帅,负责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计划、林业、农牧业、农建部门和各乡镇各司其职,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尽其力,互相配合,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资金、劳力、技术保障。县人大、政协也多次视察,督导水土保持工作。三是落实责任制,搞好项目实施。自1998年以来,隆德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和工程建设承包制。根据项目特点,流域治理实行流域包干负责制,签定合同,承包给单位和个人负责实施;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和监理制,节约了资金,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治理步伐。
      2.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治理
      多年来,隆德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坚持“一条基本原则”,采取“两个结合”,分“三个层次”,配置“四道防线”。即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改善生态条件,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两个结合”,即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保护措施结合。“三个层次”,即按照梁峁、坡、沟
三层次,干、支、毛沟三层次,上、中、下游三层次布设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四道防线,即坡耕地保土耕作为第一道防线,荒坡造林种草为第二道防线,培地埂、修梯田、建水窖、村庄涝池为第三道防线,沟道建库坝、柳谷坊和沟头防护工程为第四道防线,层层拦蓄,突出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小流域治理的路子。具体一是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针对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粮食产量长期低产徘徊的问题,隆德县历届县委、政府把坡改梯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夯实
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来抓,坚持人修和机修“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自1995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投入推土机108台,常年搞梯田建设,同时不放松人修梯田。多年来隆德县把每年的10月、11月份作为全县农田建设月,开展农田建设大会战,规定农村每劳每年修梯田0.2亩。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隆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大搞农田建设基本实现梯田化的决定》、《隆德县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进一步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隆德县梯田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隆德县梯田化建设验收考核办法》,由于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多年来隆德县梯田建设
每年平均以人修2万亩,机修3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基本农田面积已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以实现梯田化,它是区、市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情切关怀的结果,是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的结果,也是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支持不懈,齐心协力,务实苦干的结果。基本农田建设,不仅实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还极大的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并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二是加强沟道治理。为充分利用水资源,隆德县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标准》、《隆德县<水保法>实施细则》、《隆德县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栈养的管理办法》,在沟道治理上以 “坝系”建设为骨架,建库打坝,拦泥蓄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各支毛沟修筑柳谷坊、沟头防护工程,抬高沟底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头溯源侵蚀、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沟坡两岸种树种草,加强封育治理。目前全县共治理沟道3100多条,在主、支沟修建小型水库28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39座,水保塘坝114座,总库容8900多万立方米,修建小型水土保持工程近9000座。共发展灌溉面积7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6%,形成了象清流河流域、邓山流域、城南流域、甘渭河流域、朱庄河流域、筛子河流域等典型流域治理工程,形成了什字河、好水川河大、中、小库坝结合,蓄水、滞洪、拦泥结合,土坝和生物坝有机结合的“坝系”工程,充分发挥了很好的削减洪峰,滞缓洪水,拦泥拦沙,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同时沟道库坝,还解决了流域内群众过沟难的问题,全县以库坝为骨架发展“县乡和乡乡”交通道路14条,“村村通”道路70多条,为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了什字河、甘渭河、渝河等
七条主河道的柳栽绿化1.5万亩,完成绿色通道137公里,建成了温堡、清流河、邓山、城南等20多个高标准小流域示范点。三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发展流域经济。坚持流域综合治理,促进了流域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截止2018年底,全县流域内共打水窖7500眼,在库坝建小高抽148处,流域内发展瓜果、蔬菜、地膜种植、温棚种养等种养业专业户8000多户,面积8万多亩,这些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县户均的2倍。特别是梯田建设提高了粮食的单产,据调查水平梯田正常年份比坡耕地每亩增产79.2公斤,2004年全县的粮食总产比1995年增加2.2倍,充分显示了以水土保持梯田建设在抗旱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保证了退耕还林还草不反弹。通过流域水保工程建设,调整了流域内种植业结构,促进了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了流域水保治理成果,达到了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环境、富裕一方群众的效果。
      3.加强预防监督和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为了制止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情况发生,巩固治理成果,隆德县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自治区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县上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公、检、法、农、林、水、牧、计划、财政、土地等部门参加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有关水土保持工作。于1996年依法成立了隆德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设立监督员7名,聘请乡级预防监督员21名,配备护林员237名,流域管护员97名,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县、乡、村三级执
法网络体系。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隆德县人为水土流失普查报告》、《隆德县城镇水土流失调查报告》、《隆德县土壤侵蚀调查成果》、《隆德县水土流失山区划分公告》、《隆德县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等19个规范性文件。县水利局与这些管护人员签定了管护合同和管护责任书,开展经常性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护工作。县人民政府还针对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隆德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暂行规定》、《隆德县关于禁止羊只放牧实施办法》文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健康开展提供了全面的法规、政策保障。县水利部门依法开展了生态修复封禁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全县
共完成六盘山沿山、杨河北山、杨野河北山、罗家峡流域等封育面积180平方公里,建刺丝围栏102公里,生态围栏46公里,并查处乱开、乱挖、乱砍等人为水土流失行为,督促生产建设单位申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1998年以来隆德县先后查处了“312国道六盘山隧道改建工程”、“平兰330输电线路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案件,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建设投资100.5万元。目前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和审批率达到95%和100%,乱开、乱挖、乱牧等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
      4.依靠科技、提高治理速度和效益
      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我们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近年来,隆德县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了聚氯乙烯波纹管排水技术,试验推广了干旱阳坡粘性土壤造林技术、沟道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柳谷坊治理沟道技术、水平梯田特色种植技术等,同时在小流域内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大力推广地膜栽培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土豆、油料、豆类、药材等种植比例,草蓄业发展更为突出,全县牛存栏4.15万头,羊存栏5.17万只,猪存栏6.3万口,种植药材6.2万亩,种
植马铃薯9.1万亩,种植豆类作物6.8万亩,使农民在通过流域治理解决温饱后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的农田建设、紫花苜蓿种植、修建库坝、小型拦蓄工程等,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牧业的发展,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基础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
      三、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思路
      水土保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是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西北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山区生产发展的生命线。隆德县以坡面治理为突破口的梯田化县已经建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打造出了隆德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平台。可以说,这只是实现了水土保持建设工作方面的一个环节, 要完成山水田林湖路草综合治理的重多环节,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一是继续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水保法制意识。通过宣传,使大家认清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树立水土保持的国策意识,增强社会各界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是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等成功经验,在治理工作中突出“二个结合三个转变”,即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利工程补短板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常规小
流域综合治理向清洁型流域转变;常规小流域综合治理向经济型流域转变;常规小流域综合治理向改造提升型转变,同时重点抓好全县已建成小流域的管护力度,把隆德造起来,管起来,绿起来,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是加强协作与配合。继续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牢固树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规划,尽可能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把隆德县建成以草蓄为主导、农牧相结合的生态建设农业区,形成永续利用的生态建设合力。
      四是依法监督,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制,管好现有治理成果。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乱垦、乱挖、乱倒、乱牧等违法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封山禁牧舍饲养殖,保护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流域管护力度,要树立一份建九份管的管理思想,以加强管护促进治理,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局面。
      五是做好今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营造小流域经济发展区。以坡改梯为措施的水土保持建设和解决本县农民粮食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但小流域经济发展还很缓慢,我们必须强化组织,精心规划,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向提质增效、清洁型、生态型、经济型的精品小流域发展。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