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八达峪小流域治理效果 公衍涛/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山东省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证,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治理,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方兴未艾……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山东省水土保持事业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用如椽巨笔在齐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治理后的百泉峪小流域 张晓磊/供图
“单打一”变“两手硬” 防治体系形成
山东省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过程,是全省人民求生存、谋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一家一户或一村一社在政府的组织扶持下开展。早在1950年,就在沂蒙山区开展了封山造林、整修梯田、兴建塘坝、整治山沟等工作。虽然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只是把水土保持当作缓洪拦沙的一项除害兴利的单项措施来抓,致使水土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持和合理利用。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夕,许多山区群众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广种薄收,乱垦、乱牧、乱伐,严重破坏了植被,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1982年,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条例》,山东省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增强农业后劲、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举措,揭开了“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防护”的新篇章,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山东省各地抓住国家实施国债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沂蒙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创新实践,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水土保持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后,山东省于2014年5月30日颁布实施《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随后又出台了《山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的意见》以及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18年12月,《山东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颁布实施,把水土保持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据不完全统计,新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全省16个地市、100多个县(市、区)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500多件,基本构建起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法规体系。
――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步入正轨。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持续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开始,连续开展为期三年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从严查处重大违法案件,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大幅减少。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水土保持执法水平逐年提高,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管理逐步规范。2018年,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全面推开“天地一体化”监管和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初步实现了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动态监测全覆盖,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每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000多项,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2亿多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人为水土流失防治资金10多亿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富有成效。山东省各地坚持以实施“革命老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财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成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安全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210条,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6.4万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2.4万平方千米。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推算,全省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100万吨,增加蓄水保水量2.24亿立方米。
岚山区滩井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费聿辉/供图
“穷山沟”变“金窝窝” 经济效益凸显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蒙阴县蒙山脚下的农家乐老板刘宗路一边忙着招呼游客,一边笑呵呵地说起了他的“生意经”:“靠山吃山,坐吃山空。有水有土,发家致富。”
蒙阴,因蒙山而得名,境内山地丘陵遍布,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总面积的八成多。水少地薄,生产能力低下,一直是困扰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难题。
山区群众要致富,水土保持是出路。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刘宗路经历过坐吃山空的尴尬,也有幸见证了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山乡巨变。
在刘宗路的记忆中,因为缺水,祖祖辈辈一直过的都是紧巴巴的苦日子。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遇上雨水不济,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过去,风调雨顺的年份并不多,种庄稼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浇,累死累活,一天也挑不了几担水。”谈起如今的发展变化,刘宗路颇有感慨。
一样的山,一样的地,过去是穷山沟,如今却是“金窝窝”。依托这些水土保持工程,蒙阴县以桃为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不仅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还实现了脱贫致富。随着一个个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山里人的生活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沧桑巨变。
建水池、修梯田、垒塘坝,提水上山、蓄水养山,随着坡面防护体系、径流调控体系、沟道拦蓄体系的逐步完善, “旱能浇、涝能排”“小雨不下山、大雨不成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下小平原成片,山间小塘坝成串。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已悄然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通过大力整地改土、建设防风林带,从根本上避免了严重风沙危害,“大风一刮沙满天,种的庄稼连根端”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党的十八大以来,仅夏津县就种植杨树780万棵,不仅在沙土地上实现了“绿色突围”,而且让速生杨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水土保持为农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势利导改变传统耕作方式,通过在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大做文章,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实现整合发展。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通过深入实施“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发展策略,全省经济林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胶东的苹果、樱桃,鲁中南的蜜桃、核桃、金银花,鲁西北的枣、梨等享誉全国。
鲁中南山丘区改革开放初期是山东省贫困县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持续发展林果生产,11个重点贫困县一举甩掉了穷帽子。
莒县长远小流域综合治理 马良/供图
“一枝秀”变“满园春” 生态效益迭现
2016年,对济宁市泗水县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在泗水万紫千红景区有大量桃花水母出现。
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其生存对水质要求极高。桃花水母的出现,标志着困扰泗水多年的“水脏”问题彻底解决。
作为山区县,泗水县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830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七成多。随着水土流失加剧,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物被大量冲刷到河道水库,导致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面对严重的生态挑战,泗水县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将水土保持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出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
作为国家重点治理区的沂蒙山泰山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全省第一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第一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都是在这里孕育孵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的深入推进,同样的故事在山东省不断上演。进入新世纪,山东省通过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治理范围,在抓好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同时,把胶东半岛丘陵区作为省级重点治理区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山东省水土流失治理呈现重点突进、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山东省还大力发展民营水土保持。1999年、2011年,山东省省政府两次出台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承包“四荒”搞治理开发,有效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山东省水土流失治理再添“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先后实施了156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53个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成15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土保持工作成串连片实现“遍地开花”,不仅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还美化了生态环境,为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提供了丰厚的水土资源保障。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也唱出了山东全省生态建设的成果。一个个水土保持项目,就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滋养着齐鲁大地,也滋养了齐鲁儿女。
兰陵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桃峪小流域 张晓磊/供图
宁家沟小流域 张晓磊/供图
五莲缦耘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李青/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