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黄土地,富了老百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山西水土保持纪实

        一、山西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西为吕梁山,东为太行山,中部为一连串断陷盆地。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平原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地形起伏大,降雨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曾经茂密的森林遭到砍伐,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解放初期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省内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的69.4%;水土流失面积4.04万平方公里,占省内海河流域总土地面积的68.9%。
晋北风沙区、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吕梁山南部黄土残塬沟壑区、太行山土石山区、汾河上游是山西土壤侵蚀严重、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区。
        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冲毁土地,破坏农田;剥蚀土壤,减退肥力;堵塞河道、淤积水库。大宁县太德塬,清宣德年间塬面面积860公顷,由于暴雨径流冲刷切割,现在缩减为600公顷,100年时间,塬面减少30%。建于明建文年间的右玉县老城城墙,高12米,由于风沙灾害,到20世纪50年代,城墙外堆沙已和城墙几乎持平。全省最大的水库汾河水库,从1961年投入使用到1987年,26年淤积泥沙3.1亿立方米,占到总库容的43%。水土流失还严重破坏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广大山区群众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千家万户是治理千沟万壑的主力军
        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80年代初,河曲县小五村大队农民苗混瞒率先承包治理新尧沟小流域,成为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由此拉开了山西户包治理的序幕。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山西在岚县又敲响了“四荒”拍卖的第一槌。随着户包治理、拍卖治理的不断发展,水保民营大户治理异军突起,以其资金雄厚,治理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成为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坚。
        临汾市乡宁县煤炭企业家张连水从2000年开始,先后承包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四荒”地,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种植水土保持作物翅果油树7万多亩,并创建了琪尔康公司,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当地农户与琪尔康公司签订承包管护协议,每亩地收入达到五至八千元,有两万多群众从中受益。
        户包治理、拍卖治理,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民营水保户28万户,其中承包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5亿多元,治理开发“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
        三、重点治理成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
        在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同时,国家和我省有针对性地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在重点区域开展重点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西先后实施了三川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永定河上游重点治理工程、世界粮食计划署粮援水保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水保项目、汾河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保重点工程项目,迅速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大幅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在山西又实施了一大批关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在晋北风沙区,主要实施有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针对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少的特点,开展大规模的林草生态植被建设,并配套水源节水工程,提高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吕梁山南部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实施有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坝滩联治等工程项目,针对当地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耕地面积大的特点,在沟道建设淤地坝并进行坝滩地整治开发,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在荒山荒坡上造林种草,开展综合治理。在太行山土石山区,主要实施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国家农发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针对这里石厚土薄、降雨量相对较大的特点,重点开展乔木林、经济林建设,并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八大以来,山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年均5亿多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亩,成为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
        四、集中连片的水保生态建设改变了区域环境
        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大规模连片治理、整县推进的特点。
        永和县是临汾市的一个贫困县,地处黄河东岸、吕梁山脉南麓,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072平方公里,占到国土总面积的88.4%。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永和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紧紧抓住水土保持这一永和发展的关键,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坝滩联治等重点工程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动群众,狠抓重点工程,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 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度达到56.7%,永和县的生态面貌由此大变。特别是芝河源头水土保持示范区治理面积达到309 平方公里,治理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成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典范。
        晋北风沙区的大同、朔州各县区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与当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结合,总体规划,连片治理,规模推进,建成13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生态防护工程,其中超过5万亩集中连片的生态防护工程有20多处。这些集中连片的生态工程对遏制地表扬尘起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晋北风沙区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朔城区西山、大同县火山群、阳高县致富山、新荣区王堂窑、左云县刘家窑、怀仁县金沙滩、右玉县小南山等水保生态治理区等一批大规模的水保生态治理片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更高要求。
        五、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种植玉米每亩能增产300到500斤,亩产最高能有1500多斤。沟道经过治理后,新增的坝滩地土壤肥沃而且旱涝保收,种植玉米亩产可稳定在1500—2000斤。水平梯田和坝滩地建设改变了立地条件,方便了农民耕作,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十二五”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10.3亿元,修建水平梯田近95万亩;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建设坝滩地7.5万亩。坝滩地和水平梯田建设改变了立地条件,治理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发展潜力,使昔日的瘠坡薄地、荒滩烂沟,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钱粮囤”,为实现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栽植于山地丘陵的各种水土保持经济林,不仅固土保水,防治了水土流失,还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近年来,山西又推广了双季槐、油牡丹、翅果油等水土保持树种,亩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还发展了一方产业。
        六、淤地坝得到安全有效运用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丘陵山区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广大山区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创造发明了淤地坝,在淤地坝上游拦泥淤地,下游治滩整地,有力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群众形象地把淤地坝称为沟川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改善生态的“奠基石”。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淤地坝18161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035座,小型坝16126座。一方面,利用淤地坝的上拦下保作用,配套建设坝滩地,增加当地高产稳产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众多的淤地坝对防汛安全提出了挑战。为确保淤地坝效益的长久发挥和安全运用,我省曾推广了临汾市汾西县的“护坝田”制度、大宁县的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制度,太原市娄烦县的淤地坝管护人员派发管护责任卡经验等。2019年,我省落实了省级经费500万元专项用于中型以上淤地坝运行管护,加上21个县落实的211.88万元岁修资金,共计落实运行管护资金711.88万元。每年汛期,我省采取分组包市,全过程、全时段,一包到底的工作方式,对各地的淤地坝“三个责任人”落实、度汛预案编制审批、汛前隐患排查整改、应急预案演练、运行管护经费使用、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等度汛准备工作,开展大比例抽查督查和蹲点落实整改,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
        七、监督监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产建设项目多,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繁重。早在1989年,省人民政府就颁布了《山西省开发建设河保偏地区水土保持实施办法(试行)》,开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探索。《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后,我省迅速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2011年《水土保持法》修订后,我省于2015年修订颁布《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并于同年由省财政厅、物价局、水利厅、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联合出台了《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2016年,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联合印发了《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2018年又进行了修订,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2018年,组织对全省805个在建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全面加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2019年,又对部批下放监管权限项目及2010—2018年省批生产建设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并根据摸底情况确定了2019年省、市、县三级项目检查清单,目前,市、县两级监督检查工作正在开展。省级检查将采用无人机航拍、航测等新技术、新手段。此外还配合海委、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开展对部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推进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随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护航作用。
        监测及信息化工作是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手段。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我省编制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专项规划》《山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规划》,对全省水土保持及信息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开展了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等工作;对36个监测点(包括2个观测场,22个控制站,11个径流场和1个风蚀场)进行了优化布局;2019年,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及信息化经费1400万元,水土保持监测及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
        八、水土保持改变了全省生态面貌
        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强度减轻了,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汾河水库上游,经过20多年治理,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2032平方公里,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157座,水土流失治理度由15.2%提高到44.7%,林草覆盖率由14.7%提高到30.0%,汾河水库年入库泥沙也由1148万吨减少到380万吨,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危害大为减轻,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的目标。
        大宁县太德塬在治理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沟道布设骨干坝17座,建成坝滩地1160亩;塬面实施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4800亩;配套修建排洪渠5300米,生产道路6520米;还引水上塬,建成1座12000方的蓄水池。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塬面面积趋于稳定。太德乡还利用太德塬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地理气候优势,发展苹果19000亩,成为大宁县的生态乡、富裕乡。
        右玉县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2%,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0.2%,土壤侵蚀量减少42%。原来风沙灾害之地,如今成了塞上绿洲。2012年10月,右玉县成为水利部命名的山西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70年,山西水保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绿了黄土地,富了老百姓。

大同县京津风沙源水保造林工程

高速公路宣传牌

河曲县南曲沟水保果园

娄烦县东耳岩流域水保造林工程

平定县岔口乡梯田工程

平朔露天矿排土场水保治理工程

神池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闻喜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西气东输蛤蟆口渣场水保治理工程

乡宁县民水保大户万亩翅果油树基地

阳高县大泉山水保治理工程

阳曲县民营水保大户小流域治理工程

永和县白家崖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右玉县南山水保综合治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