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青山绿荫绵延,一片片梯田瓜果飘香,一个个塘池水光潋滟……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盛夏,行走三秦大地,一幅幅醉人的美景让人无法和记忆中大片大片裸露的黄土、如涛似浪般疯狂肆虐的沙尘联系在一起。
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省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近年来,按照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运用‘近自然’水土保持措施,全力推进陕北淤地坝系建设、坡改梯建设、重点河源区生态修复、南塘(塘堰)北池(涝池)和水土保持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建设等工作,下大力气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依法推进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三秦大地绘制了一幅山川秀美的锦绣画卷!
淤地坝,打造黄土高原良田美景
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由小型到大型,从蓄水拦泥到淤地生产,从单坝建设到坝系建设,陕西淤地坝建设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阶段;60年代的推广普及阶段;70年代的发展建设阶段;80年代以来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完善提高坝系建设的规范化建设等4个阶段。
据统计,陕西全省目前共建有淤地坝3.3万余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淤地坝累计拦泥59亿吨,淤成坝地90多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年灌溉面积6万亩,增产粮食4亿公斤,带动养殖效益380万元。
梯田,放飞幸福生活甜蜜梦想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一碗水半碗沙”是陕西黄土高原多年的景现。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贫穷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各类梯田,以解决温饱问题。
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的高西沟村,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1952年,在当地水利专家的指导下,高西沟村大力发展水平梯田,总结出著名的“三三制”,在解决村民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延安市宜川县英旺乡修建的石坎梯田,使粮食亩产由七八百斤,提高到1500斤以上。榆林市横山区仅2016年至2017年,就投资2800多万元,改造宽幅梯田2万多亩,68个村4.1万多名农民从中受益。
涝池,让关中农村涌动水的灵气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陕西关中农村,涝池承载着许多人的成长记忆和人文情怀,但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涝池疏于管理、功能弱化。对此,陕西省于2016年启动实施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使之继续发挥作用,并成为“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方略的重要举措和实现水系联通联调联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期间,陕西计划修复整治农村涝池6000座,力争实现“一县一湿地、一镇一水面、一村一涝池”目标。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完成中央和省上投资4.1亿元,用于涝池、塘坝、站窖、淤地坝建设。
心中有梦,则时光不弃,未来可期。随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明日的三秦大地,必定会沃野千里、万民欢欣!
(文字:刘艳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