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不懈求索,奋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水土保持监测成效综述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机构之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齐心协力迈向富强的参与者。
        一、 风雨兼程,不懈求索
        20世纪40年代,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黄土高原的甘肃天水建立,随后相继成立了西峰、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三站”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土地资源资源合理利用和新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80年代后,随着新中国的腾飞,一批水土保持试验机构陆续问世,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在发展与革新中不断更新技术、锐意求新。见证我们成长的,是那些颇具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1999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项目和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技术引进项目(水利部“948”项目)实施,其中,“948”项目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由此引进了国外先进的“3S”技术和设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及生态环境状况,并取得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应用性技术成果,培养了一批水土保持监测科技实用性人才,为后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黄委决定开展“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项目研究。项目核查了321个小流域和行政区(样区)、35座坝地地面调查样区和逾3万km2遥感调查样区水土保持措施情况,建立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项目成果为水土流失防治、黄河治理开发及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同年,黄委启动黄土高原小流域示范坝系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项目选择黄土高原地区12条小流域坝系作为监测对象,通过对小流域坝系卡口站、典型淤地坝的连续、定点观测,获取了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动态和拦沙蓄水、坝地利用及增产效益等数据,为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2011年,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孤山川等重点支流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正式实施。作为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监测意义非凡。项目通过自动解译技术获取了1:1万比例尺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成果,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自2013年起,根据水利部项目规划,监测中心组织晋陕蒙接壤地区、天水、西峰、榆林、临潼5个监测分中心开展了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相关工作。在地方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第一个规划期的工作任务。
 
        二、 人才济济,硕果累累
        如今,1998年的遥感普查办公室已更名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现在,随着工作不断革新,队伍不断壮大,监测中心及其下设机构已由过去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近200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近50人,多为“双一流”高校毕业,是一支顽强拼搏、技术过硬、务实担当、求实创新的团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水土保持监测办法标准的制定者,监测中心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作为主要参编者,参与制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管理办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水土保持元数据》等多项规章、标准,为规范行业管理、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 全力推进,成绩斐然
        通过全体成员的不懈奋斗,监测中心一路走来,收获了累累荣誉: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参与出版专著近10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制度、规划等20余项。尤其自2018年动态监测全覆盖实现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也愈发多面。
        作为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者,监测中心深知着力创新对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意义,始终将科研摆在重要位置,承担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及效益评价、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并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主持完成的“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技术引进”“黄河近年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项目成果分获陕西省、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理论与实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评价》《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图集》等专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每一个项目,监测中心都始终保持扎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是《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项目实施,给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成为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加强联系的纽带,有力推进了第二个规划期动态监测全流域覆盖工作的开展。
        黄河流域(片)各省(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监测工作正稳步全力推进。各省级水土保持机构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资金,努力维持了监测站点运行管理持续向好,逐步推进监测点标准化建设。各省(区)均按要求完成年度公报基础数据上报工作。各省(区)也陆续制定印发了相关水土流失动态(保持)监测(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这些规定规划方案的出台,对推动流域及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规范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监测中心已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皇甫川等5条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工作,遥感监测精度从30米提升至2米甚至优于0.5米,监测范围从黄河重点支流扩展至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190万平方千米,监测手段从传统观测发展到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无人机遥感等综合运用。监测成果获得相关部门和权威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为水土保持监管、目标责任考核、生态文明宏观决策等提供支撑和依据。水土保持监测的成果,也被良好运用到了科研、生产、管理等实践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深知“以监测工作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监测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始终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争做水土保持信息化的引领者。通过黄委监测监督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建成了安全、稳定、实用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共享系统,极大提高了影像信息提取速度和数据存储能力;自动解译、无人机应用等监测信息化稳步提升,应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技术,全面推进了生产建设项目、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及信息化的监管,在行业内起到引领作用;不断发挥水土保持野外调查、数据快速处理、图像解译、成果分析评价等优势,助推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现代化。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土保持监测一路走来的所得与所为,不禁为前辈们开拓的辛劳感慨万千,也为如今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就荡气回肠。前路漫漫,我们深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的迫切与必要。今后,我们必将遵循水利发展改革总基调,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工程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水土保持监测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