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主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最初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194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的淤地坝,是民国政府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
一、淤地坝建设发展70年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在中央人民政府决策部署下,黄土高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过20世纪50年代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及科研单位试验、总结、示范、推广,60~70年代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陕北、晋西、内蒙古和宁夏南部、陇东等地的县、乡人民政府(公社)组织民工,生产大队组织群众集中会战,修建了大量淤地坝。
陕西子洲县坝地庄稼
在调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1986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由黄委负责开展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试点建设,10多年在黄土高原“小多成群”的中小型淤地坝中,建设具有“上拦下保”功能和作用的控制性骨干坝1000多座。1998年后,黄委把骨干坝建设作为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点来抓,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安排建设骨干坝800多座。2003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以小流域坝系为单元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成为2003年水利工作新“亮点”,多年来,水利部及黄委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在黄土高原地区7省区实施小流域坝系建设200多条,新建淤地坝8000多座,其中骨干坝2000多座,大大提升了淤地坝整体防御洪水的能力。
二、淤地坝除险加固与安全运用监督管理
2009年,水利部为加强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组织黄委和7省区开展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查明了淤地坝的主要病险问题和安全运用情况,为淤地坝安全运用奠定了基础。2011年,水利部在山西隰县召开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议,并与地方政府签订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和除险加固责任书》,对7省区组织开展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加强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后,黄委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安全运用方面的工作意见,制定了有关办法和规定,加强和规范淤地坝防汛工作,并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安全运用专项检查,督导各省区做好淤地坝安全度汛工作,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筹措资金或纳入小型水库开展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720多座。
除险加固后的陕西子洲县闫家沟骨干坝
2015年,水利部组织黄委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认定、除险加固初步设计、规划、管理办法编制等,经7省区认定,黄土高原共有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5282座,其中病险骨干坝3025座,病险中型坝2257座,经黄委组织进一步核实,下游有重要设施的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2509座,其中骨干坝1746座,中型坝763座。2016年,水利部商财政部印发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黄土高原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四年共安排中央投资15.88亿元,下达除险加固计划1963座,按计划2020年底将完成全部2509座下游有重要设施的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基本补齐淤地坝工程安全方面的短板。2018年以来,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水利部组织黄委以“四不两直”暗查的方式,对7省区淤地坝安全度汛工作进行了七批次专项督查。黄委水保局和上中游局局长、副局长分别带队,水利部水保司蒲朝勇司长,监督司和水保司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先后赴督查现场指导了的暗访督查工作。各督查组人员顶日冒雨,深入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对800多座重要淤地坝进行详查细访,针对发现的主体责任落实、“三个责任人”履职、应急管理、日常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向有关责任主体和县级主管部门及时进行了反馈,水利部印发了“一省一单”整改意见,并责成各省区水利厅对严重问题和较重问题多的淤地坝直接责任单位进行警示约谈,同时责成直接责任单位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警示约谈或通报批评。将淤地坝安全度汛压力传导给了各级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提升了地方政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各方的淤地坝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促进了淤地坝防汛责任落实、安全隐患和问题整改。7省区水利厅、有关市、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防汛应急演练等进行问题整改,主要负责人亲自督促,现场督导,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淤地坝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淤地坝防汛责任落实,保障了淤地坝工程的安全运用。
内蒙古准格尔旗正在除险加固的淤地坝
三、主要成效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8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共建成淤地坝5.9万多座,其中骨干淤地坝5800多座,中小型淤地坝5.3万多座,这些淤地坝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防洪保安及拦减入黄泥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表明,已淤坝地928万亩,骨干坝库总库容57亿m3。经分析,5200多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可新增加拦泥9.4亿m3,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约4.2亿吨,产生拦泥效益约126亿元;可新增加1.6万hm2坝地,每年产生种植效益约18亿元。
1. 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
据有关调查资料,骨干坝(大型淤地坝)每淤成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t,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t,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t。由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坝系拦泥效益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km2,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较完善的沟道坝系,累计拦泥645万t,基本实现泥沙不出沟。陕西横山县赵石畔流域面积60.68km2,建成淤地坝45座(其中骨干坝8座),总库容2982.5万m3,已拦泥2039万t。根据人民治黄70周年效益分析,黄土高原淤地坝累计拦沙95.4亿t。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显著的拦沙保土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对保障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淤地造田,促进农业增产
淤地坝形成的坝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平、墒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抗干旱能力强,是水肥条件良好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坝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含水量高80%,土壤养分高30%以上,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显著。坝地平均亩产量300~400kg,高的达900kg,是坡耕地的6~10倍。据陕西省有关部门对子洲、绥德两县调查,坝地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和4.8%,所产粮食占总产量的27.8%和30%。山西省汾西县康和沟流域,坝地面积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28%,坝地粮食总产却占该流域粮食总产量的65%。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更加显著。1995年陕西省遭遇特大干旱,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流域坝地亩产均在300 kg以上,而坡耕地亩产仅10 kg。
山西永和县榆林则坝滩联治工程
3. 促进退耕,改善生态环境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确保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是该区实现退耕还林目标的战略性措施。
陕西清涧老舍古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人均基本农田2.7亩,人均产粮415kg,退耕2.91万亩,占原耕地面积的43.9%。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有坝地400亩,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36亩,草地4.5亩,粮食超千斤。
4. 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
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控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的沟道坝系,发挥了整体防护功能,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黄土高原地区现有骨干坝,可保护下游沟、川、台、坝地27万亩。
2002年7月4日~5日,该流域连续遭遇百年一遇降雨,坝系安然无恙,保护了下游安全。甘肃省庆阳县崭山湾淤地坝建成以后,下游80户群众财产有了安全保障,道路畅通,600亩川台地得到保护,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据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2017年7月25-26日发生在陕西省子洲县和绥德县大暴雨的调查分析,小理河流域和岔巴沟流域淤地坝拦沙量分别占到全流域侵蚀产沙量的69%和73%。
5. 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
淤地坝的建设,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造成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1.5万余座淤地坝,成为山区乡村连接各级道路的桥梁。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建成的淤地坝有90%以上已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
(黄委水土保持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