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流域管理伟业 铸就高原辉煌巨变 ——建国70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流域管理工作综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了厚重质朴的中华文明。曾经,黄河及其黄土高原山光水蚀、泥沙淤积、水旱难解、苦瘠甲天下,带给民族更多记忆的是“心腹之患”;当下和未来,保护母亲河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黄河就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5年,毛主席批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并在《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的按语中指出:“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及一切有水土流失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就曾带领群众一起淤地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实践在开拓中腾跃,思想在探索中升华,“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指引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70年来,党和国家统揽全局,流域人民密切协作、竭力防治,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一代代流域管理工作者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将一个又一个目标化为现实,“山绿、水清、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向我们走来。
      一、70年来,流域各方携手共进,黄河上中游流域面貌巨变
      70年峥嵘岁月, 70年山乡巨变。黄河上中游流域各方勠力同心,绘就出一幅绿染黄土地、河畅安澜的美好盛景。
      绿色成为黄土高原主色调,流域生态持续好转。
黄土高原披上绿色盛装
陕西省绥德县生态建设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1.84万km2,一些重点治理区、重点小流域治理程度达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山川大地实现了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和地表景观由黄到绿的转变。陕西省延安市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万km2,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崛起之路。水土保持措施拦截泥沙作用十分明显。据测算,近20多年间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亿多吨,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用水处理成本降低,为黄河安澜及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综合防治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增强。
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小麦
陕西省安塞县梯田西瓜
山西省吉县坝地向日葵
甘肃省定西县马铃薯丰收
陕西省洛川县苹果基地
统筹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逐步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坡耕地改造的近8千万亩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淤地坝建设,荒沟变良田,增加优质耕地330多万亩,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星罗棋布的涝池、塘坝以及水窖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也让黄土高原的乡村涌动水的灵气。苹果、红枣、花椒等干鲜果品产业带建设,以及规模化、集约化舍饲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推行,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治理区近250多万农民逐步摆脱贫困。
      依法防治全面推进,监管能力不断强化。
国家生态文明工程神木县柠条塔矿区
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28年特别是修订的新法颁行以来,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依法预防、依法治理、依法管护、依法监督的轨道。流域各省(区)相继修订了省级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或条例,完善了补偿费征收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自上而下、日趋完备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积极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信息化手段,全面开展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了流域面积75万多km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全覆盖,定量掌握县级行政区及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和动态变化。顺应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连续9年实现部批生产建设项目督查全覆盖。进入新时代,按照十六字治水方针及鄂竟平部长提出的“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转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全面依法履职,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见成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划定执行“三条红线”,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不断提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为核心,加强需水管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助力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推进渭河、洮河等跨省(区)支流水量分配,保障了沿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密切关注辖区水旱墒情情势,加强龙羊峡、刘家峡等干流水库调度与管理,支持宁夏、内蒙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为保障国家“粮仓”安全提供了“黄河担当”。支持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利用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实施生态补水达10亿多m3。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取水许可审批,优化用水结构,70%的项目通过节水和水权转让等解决用水指标。宁夏通过完善节约用水定额标准体系等10项措施,年引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亿m3稳定到65亿m3左右,以用水负增长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水土保持与节水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从“改土为主”的治理模式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普遍存在到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再到以法治建设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发展阶段,黄河上中游流域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流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流域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绩,切身感受到了水资源保护带来的好处,亲身领悟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道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随着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的不断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宣传教育平台的建立完善,水土保持与节水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70年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流域管理新篇章
      70年砥砺奋进,70年如歌征程。一代又一代治黄工作者满腔赤诚,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了流域管理之困,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索开展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
天水站罗玉沟径流观测试验区
绥德站辛店沟径流小区 
西峰站杨家沟测流断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一直被视为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天水、西峰、绥德等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一批批科技人员殚精竭虑、皓首穷经,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规划、成效与管理,建立了水土保持科学体系,谋求水土流失长治久安之策。布设坡面径流小区,观测降雨、地形、植被、土壤等单因素或多因素组合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建立黄土丘陵区等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方程,用以预报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开展林草、工程、农业技术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试验研究,以梯田为主的坡面治理工程、以淤地坝为主的治沟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以造林种草和山地果园为主的林草措施、以草田轮作为主的保土耕作措施等水土保持试验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研究,提出以流域面积5-30km2的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并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塬沟壑区等五大类型区建立示范样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成为国家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方略。对机械修梯田、水坠法筑坝等开展专项研究,支撑和推动黄土高原近8千万亩梯田、5.9万座淤地坝的建成。面对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情势的变化,积极开展“黄河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研究”、淤地坝工程技术和风险评价研究以及国家数据平台水土保持专题建设等,为未来黄河治理方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强化规范流域管理基础工作。
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标准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上中游流域代言人,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做好规划指导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开展流域(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11次,其中1954年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中的水土保持规划、1983年编制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专项治理规划》以及2002年编制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近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等5项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实施。在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黄河多沙粗沙区严重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规划》《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划》等区域规划12余项以及《黄河流域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黄河流域坡耕地治理规划》等专项规划15余项,丰富完善了水土保持规划指导体系。同时制定了《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10余项,以及《黄河上中游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察办法》等管理制度、办法,提升了流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入新时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在淤地坝、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领域,通过制定监管目标方案、制度办法以及工作规范,促进了强监管工作落地见效。
      引领谋划流域水土保持监测。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方位监测系统示意图
山西省平陆县蒙华铁路水土保持监测无人机航拍照片
1998年,结合水利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系统技术引进”项目启动实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监测项目办公室成立,标志着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新阶段。2002年以来,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晋陕蒙、天水、西峰、榆林、临潼直属监测分中心近200人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机构,成为行业的“领头雁”。先后开展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以及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与评价等项目,编制完成国内第一套综合性水土保持数据库标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编码规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参与制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多项规范标准,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启提供了遵循。通过重要支流和重要区域为主的大范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取得了一批质量优、精度高的监测成果,为掌握流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进入新时代,监测与信息化相融合,率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管,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示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甘肃省天水市藉河示范区
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示范区
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示范区
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示范园
山西省偏关县世行项目区鱼鳞坑造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启,黄河上中游流域不断深化“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上由单一治理措施向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高水平示范转变,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黄土高原特色、影响广泛、效益显著、示范性强的生态建设标志性工程,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全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发展。甘肃天水藉河示范区按照“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粱峁坡沟川综合整治”的系统治理模式,建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的典范。陕西绥德韭园沟示范区通过实施淤地坝坝系建设、坡改梯、林草种植与舍饲养畜、坝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将坝系相对稳定等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建成了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区样板。21世纪初,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开展国际合作引资、引智,首次在黄土高原实施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二期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公顷,被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进入新时代,水土保持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西峰南小河沟、绥德辛店沟示范园按照“水保示范、监测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探索出了水土保持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协调推动流域与区域管理。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
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期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成为江河治理的法定制度。同饮一河水、共护母亲河,是流域各方应尽的职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积极把各方力量协调汇聚起来,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召开了13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会议,先后就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强淤地坝建设等议题向国务院呈报建议,开展了户包治理小流域、晋陕蒙接壤地区大规模资源开发人为水土流失等十余项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沙棘治理砒砂岩等数十项水土保持新技术,为国家和各省区科学制定黄土高原治理方略提供了决策依据。组织召开5次晋陕蒙接壤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会议,为促进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今的晋陕蒙接壤地区,已建成国家准格尔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大柳塔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等,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之路。配合推动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在黄土高原顺利完成,通过考察全面了解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总结了水土流失防治成效与经验,揭示了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指导和推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参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完成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情况,详细调查了黄土高原淤地坝数量及和淤地面积、侵蚀沟道数量等,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进入新时代,流域与区域各方将兼持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兼顾整体与局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各方利益和发展的需求,遵循流域自然规律,共同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积极践行流域依法治水管水。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展青海省湟水河河段联合执法检查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展内蒙古高头窑矿区色连二号煤矿取水许可现场核验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展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第二线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青海省大循公路水土保持监测
青海省湟源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无人机照片
随着《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 流域管理机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 水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加强, 水土保持监督、水政水资源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方面。1989年,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设立了水土保持监督处, 晋、陕、蒙三省区也相继成立水土保持监督机构。1998年组建的黄委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是全国唯一的专门负责特定区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机构,成为国家在区域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范例。2011年《水土保持法》修订颁行,水土保持依法防治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先后组织或参与起草了《省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完善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开展了监督执法试点、城市水保试点和水保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协同各省区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联动机制,严格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年均督查生产建设项目约120个,有力地推动了“三同时”制度落实。进入新时代,按照 “强监管”和“看住人为水土流失”的理念,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强化了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扎实推进“四不两直”淤地坝暗访督查工作,建立“一省一单”反馈机制,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淤地坝安全运用主体责任,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在水政水资源管理方面。为了适应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执法工作需要,1992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成立,1999年组建成立黄委直属上中游水政监察总队,2003年又成立局直属水政监察四个支(大)队,流域水政监察执法队伍不断健全,黄河上中游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结合上中游流域水行政管理工作实际, 制定《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行政执法检查办案制度》等规章制度,重视与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不断推进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严格取用水和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强化取用水统计与计量工作,对辖区141个取水口和142项取水建设项目实施动态监管,实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定额控制和取水用途管制。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审核,累计受理并参与审查涉河建设项目400多项,通过加大汛期、凌汛期现场安全检查,确保了管辖河道行洪安全有序。调处了14起省际河段水事纠纷,营造了和谐的流域水事环境。进入新时代,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既要护好“盆”里的水,又要管好盛水的“盆”。组织开展“清河行动”,加大“四乱”问题整治力度,全面摸清黄河“四乱”问题和取水口、排污口底数,为促进黄河生态治理奠定基础。加强省区推行河长制的协调指导,黄河上中游流域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全面建立,实现了河长 “有名”。
      三、70年来,上中游流域管理积累的实践与经验
      70年辛勤耕耘,70年玉汝于成。黄河上中游流域管理创造了历史伟业,也为国家流域管理事业贡献了智慧与方案。成绩催人奋进,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以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重要论述作为指导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70年来,黄河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采取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从典型示范到全面发展;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从以人工治理为主,逐步向人工治理和依靠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建设与保护思路转变,走出了一条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系统治理,综合开发保护的成功技术路线,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上中游流域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与时俱进、自我完善,更加注重流域人与自然和谐,服从服务国家脱贫攻坚、美丽黄土高原建设大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生态和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流域管理事业改革的新发展,才能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履行职责,增强开创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积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做好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使命所在。70年来,流域管理工作的目标,都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50年代提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80 年代逐步明确要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把水土保持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90年代提出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世纪之交提出把淤地坝建设作为亮点工程。所有这些都反映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产生的推动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流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全面履行黄土高原5.9多万座淤地坝安全运用监管职责,扎实推进“四不两直”淤地坝暗访督查以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始终坚持把保生命安全、保饮水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淤地坝工程建设,注重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时根据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示范园建设,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以人为本,积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作为流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为流域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生态建设与群众富裕的有机统一。
      三是准确把握黄土高原生态情势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是做好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70年来,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黄土高原生态情势的变化,积极探索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相处的途径。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低效,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从过去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人进沙退等单纯的对自然征服和改造的思维方式,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植被建设规律,充分依靠大自然自身能力修复生态,实现由人工治理为主转向人工治理同自然修复相结合。在70年的实践中,上中游流域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水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根据黄土高原特点和规律,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断推动着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准确把握黄土高原生态情势变化对流域管理提出的新课题,稳固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才能为黄河的长治久安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坚持依法推进流域管理,落实“强监管补短板”总基调是做好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依法推进的轨道。流域管理机构、省、市、县四级水行政管理体系及协调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流域监管。水行政执法检查、河道巡查、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或条例、生态补偿机制、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法规制度和监督检查、设施验收等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依法依规监管奠定了法治基础。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动态监管的推行,提升了监管效能与水平,确保了监管无遗漏、不缺位。70年来,上中游流域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减少了人为水土流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维护了和谐稳定的水事秩序,推动了“强监管补短板”总基调见实效。实践证明,只有把依法治河管河贯穿到上中游流域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依靠“水利行业强监管”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保障流域管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强化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70年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始终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流域管理工作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格选人用人标准,注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为流域管理事业提供了人才保障。用好“四种形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推动上中游流域管理事业发展。实践证明,抓好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流域管理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样才能在黄土高原开展系统科学的治理,才能化害为利,保障人民福祉。
      四、新时代续写上中游流域管理新的壮美华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经过七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 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治水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黄土高原治理成效还不够稳固,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水行政监管目标、监管方式、监管效力不精准,监管体制不顺畅、事权划分不清晰,问责惩戒力度偏弱等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难以有效“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监测与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不适应上中游流域管理工作的新需求,不能很好地为“强监管补短板”提供科学的基础支撑。这都说明,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管理依然任重道远。
      站位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及黄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十六字治水方针,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勠力同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强化流域水行政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着力提升管理效能,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上中游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一,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是水土保持强监管的重中之重。要以看住人为水土流失为目标,聚焦“发现问题、认定问题、严格追责”三个要素,建立系统完备、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推广应用高分遥感、无人机技术,加快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监管流域全覆盖,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动态监管协作机制,推进水土保持监管能力现代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诚信和信用评价制度,综合采取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约谈通报等手段,对生产建设单位、技术服务单位和参建各方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查处。
      第二,强化水政水资源监管。黄河是资源性缺水的流域,强化水政水资源监管是解决“新老水问题”的必然选择。要精心组织开展“清河行动”,对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河湖管理范围内“四乱”突出问题和取水口、排污口现状进行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和台账,并落实到“黄河一张图”。加强与各级河长办协同联动,积极开展“清四乱”行动,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开展宁、蒙等省(区)水权转让节水工程核验和节水效果跟踪评估,督促其完成节水目标。严格水资源监管,加强计划用水管理,重点对宁、蒙两区引黄农业用水进行监管。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实际需求,做好流域(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分片包干监督检查。
      第三,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也是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建设的短板。要以黄河多沙粗沙区、内蒙古十大孔兑、马莲河、清水河、祖厉河等治理程度较低的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无定河及窟野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围绕村镇居民点,大力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及其现状梯田改造提升工程。以淤地坝安全、塬面保护为重点,加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进程,巩固提升已有治理成果,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标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重要水源地和乡村周边,推动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人工植被提升工程,为流域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第四,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监测和信息化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新时期要围绕强监管、补短板的需要,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协调推动流域各省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定量掌握流域、重点区域和特殊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情况,为生态文明宏观决策、安全预警、评价考核、责任追究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快建立动态反馈、智能决策的水土保持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复合应用,探索开展小流域到重点支流尺度上的动态监测与研究。加快构建全要素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天水罗玉沟、西峰南小河沟、绥德辛店沟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优化布局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建立科学完备、自上而下、满足国家、流域和省(区)等不同尺度需求的监测站网与信息传输体系。
      第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 深入扎实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部委党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围绕部委党组各项决策部署和流域管理重点任务落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弘扬和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继承传承老一辈黄河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治黄干部队伍,为流域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七十年黄土高原的伟大成就已经载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辉史册。站位新时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将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监管为己任,深入贯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建设美丽黄土高原,接续谱写流域管理绚丽华章。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