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水润护源 保土成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的实践探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04-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产业融合+价值转化”发展新路径,争取省级以上水保资金1亿余元,撬动社会资本11亿余元,先后实施龙子峪小流域、鲁山小流域等1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2平方公里,带动生态经济规模突破50亿元,为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提供了“鲁中水塔”经验。

一、顶层设计“绣”出全域生态画卷

(一)全域统筹绘蓝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创新构建“四区二十三脉”空间治理体系,将水土保持规划深度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分“水源涵养区、人居环境维护区、丘陵保水区、蓄水保土区”四大生态板块,系统布局2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单元。通过“山顶林草涵养、山腰梯田保水、沟道谷坊固基”三级防护体系,完成271平方公里重点区域治理,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7.6%,形成“三带三片”生态安全格局。

(二)科技赋能提质效

充分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功能作用,运用卫星遥感全覆盖动态监测水土流失状况,2024年精准识别整改40处问题图斑。依托数字水利管理平台,构建“监测-预警-处置”智慧监管闭环,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补偿费征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作为全省唯一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成功完成首单5万吨碳汇交易,金额150万元,开创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价值转化先河。

(三)法治护航保长效

建立“审批-监管-执法”全流程法治体系,创新“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审计”联合执法机制,2024年依法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3个,征收补偿费806.5万元。制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规范性文件,划定3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201个山洪村为重点管控区域,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全链条监管闭环。

二、生态工程“织”就绿色发展经纬

(一)坡改梯田织就良田金穗网

2022年以来,累计投资8850万元,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坡耕地重点县建设项目,涵盖南麻、悦庄、鲁村、南鲁山、大张庄5个镇街,治理坡耕地2.95万亩,建成高标准梯田2.8万亩,配套建设道路23公里、蓄水池48座,实现“梯田成方、道路成网、水系配套”,粮食产能提升15%。

(二)流域治理织就生态翡翠链

近三年累计投资2050万元,实施梭背岭、三岔、北宅、龙子峪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构建“生态修复+产业植入”的创新模式。治理区蓄水保土能力提升40%,打造鲁山小流域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龙湾水乡省级水系绿化样板,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修复标杆。

(三)水系提质织就安澜碧玉带

投资6.8亿元实施沂河治理三年行动,清淤疏浚72.4公里,创新“生态混凝土+植被修复”技术,打造9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沂河出境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标准,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居淄博市首位,水体自净能力提升30%,构建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生态长廊。

三、价值转化“淌”出富民强县活水

(一)产业融合培育增长极

构建“生态治理+”产业体系,以水土保持为基底,推动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朱家户、饮水思源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进七河生物、楷园农业等企业,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4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机制创新畅通转化链

推行“生态银行”运营模式,实施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试点,成功促成全省首批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集中签约,其中龙子峪小流域创新实施水土保持碳汇保险机制,获得年均32万元、总周期10年的生态价值保障,实现“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变现。

(三)城乡统筹共享生态红利

实施生态惠民工程,持续抓好21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北宅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生态修复+产业植入”,实现年经济效益139.38万元,年涵蓄保水能力17.23万立方米,年保土效益0.81万吨,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截至2024年底,水土保持带动全县生态经济规模已突破50亿元。

(供稿:淄博市水利事业服务中心、沂源县水利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