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全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08-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出2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一周年之际,湖北省十堰市于8月11日举行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库区7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价值转化,总交易金额约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多年来,十堰市始终将水土保持作为守护水安全的生命线常抓不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3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建成茅箭区茅塔河、郧阳区樱桃沟等一批“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高、水源涵养能力强、水质净化效果好,成为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摇篮”和稳定输出地,为持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本底。
本次集中签约选定茅箭区茅塔河、郧阳区樱桃沟、丹江口市浪河、竹山县太和、房县长峪河、武当山特区瓦房河、郧西县天河等7条小流域,基本覆盖丹江口库区核心区域,呈现四大亮点:一是数量多,全省交易金额最大。此次集中转化是全省水利“三资”改革启动以来,水土保持交易数量最多、单次金额最大的一次。二是种类全,产品类型内涵丰富。本次交易产品类型涵盖广泛、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的多重价值。既包括依托良好水土保持环境产出的物质供给产品(如特色农产品、优质林产品、生态水面养殖等),更拓展至文化服务产品(如水利风景区观光、生态研学、特色文旅等),共涉及10余种具体业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极大地丰富了“水土保持+”的多元化价值转化路径。三是结合紧,治理成果有序转化。本次转化的7条小流域,均聚焦近年来丹江口库区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特别是部分流域得益于增发国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等中央和省级资金的支持,治理成效显著。由于前期治理工作扎实,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本底优良,丹江口市浪河、武当山特区瓦房河、郧西县天河等部分小流域在治理完成后实现价值转化,实现了“治理见效即转化”的有效衔接。这成功将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成效快速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价值,形成了“保护促发展、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四是破瓶颈,有效探索投融资机制良性循环。本次集中转化探索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护航”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投融资机制。水利部门前期投入水土保持资金约1.87亿元用于7条小流域治理,本次转化交易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132万元,约占交易总金额的47%。同时,参与转化的企业获得银行授信1亿元,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金融活水。转化收益将形成多赢格局:一部分收益反哺用于小流域水土保持设施的再投入和维护;一部分投入乡村振兴,助力强村富民;另一部分作为群众直接经济收益。这一模式有效盘活了水土保持资源资产,拓展了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改革的新途径,为湖北省水利“三资”改革蹚出了新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集中转化,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也是湖北省水利“三资”改革在水土保持领域结出的丰硕成果。它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稀缺产品。守护绿水青山,不仅能收获生态效益,更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手段,完全能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十堰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保障国家水安全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省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供稿:湖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