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科研之钥,启陇原水土安澜之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11-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在甘肃这片兼具黄土高原沟壑、青藏高原边缘与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上,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基石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区域发展的“长远之策”。近年来,甘肃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始终将科研创新作为破解水土治理难题的核心抓手,以技术突破驱动治理效能升级,以成果转化链接生态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水土保持科研之路,为黄土高原乃至全国同类区域的水土治理提供了“甘肃方案”。
技术攻坚:破解黄土高原治理难题
“坝体安全监测难、水土资源利用率低,曾是淤地坝建设的‘卡脖子’问题。”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科研团队历时6年攻关,推出《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坝控流域沟坡治理水土资源利用技术与集成示范》,创造性提出泥沙淤积快速监测新方法,构建坝体建设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这项斩获2024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让淤地坝不仅能“拦沙固土”,更能“变废为宝”,使坝控区土地经济价值显著提升。科研人员长期探索总结出了“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通过构建植物、工程、耕作措施立体防护网,形成了庄浪县“梯田+中药材”、两当县清洁小流域等样板工程。
机制创新:打通科研到实践“最后一公里”
科研成果的落地,离不开制度护航。甘肃在全国率先修订《水土保持条例》,依托课题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淤地坝设计标准》和《机修梯田技术规范》,在我省淤地坝工程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高质量、规范化工程建设。将科研成果应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化,并将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入库比例提至40%,为科研攻关注入资金活水。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参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梯田碳汇》编制工作,科技支撑甘肃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通渭县成功签约的背后,是科研团队对生态效益的精准核算与价值转化路径的创新设计。
示范引领:打造水土共生的“样板间”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兰州小青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窦家山和大砂沟绿化基地,持续改造提升,纵横向科研合作,建成规格高、类型全、自动化程度高的高标准综合性水土保持科研基地。榆中北山试验基地经过改造提升,成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监测预警与评价、淤地坝建设管护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等野外长期定位监测及试验基地。兰州小青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评为第七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成为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训基地,年均接待千余人次,技术培训和高校师生利用基地资源教学实习成为常态,依托兰州小青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载体,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开展水土保持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水土保持理念,擦亮水保“名片”。
平台建设:打造升级水土治理“新高地”
2024年11月,甘肃省水土保持工程研究中心被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是甘肃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推广、产学研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省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发展。同时,甘肃省水土保持学会已完成注册手续即将成立,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性。
如今,陇原大地上,科研创新仍在续写新篇。从淤地坝智能监测到生态产品交易,从立法保障到推广应用,甘肃正以科研为翼,让水土保持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新甘肃消息)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