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信息化的第一方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9月14日,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曹炜的办公室里,我们问他能否对该中心的作用和地位作一个通俗形象点儿的比喻,曹炜稍一沉吟说:“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是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集水土保持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与评价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我们监测中心不仅要开展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因此,可以把监测中心比喻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方队。”
并不陌生的“监测”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2001年。如果单论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监测作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一项主要的工作,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国家就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西峰、绥德水土保持观测试验基地,对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相继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技术引进项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项目等重要工作。自2002年起,开始建设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逐渐形成了以西安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终端站和天水、西峰、榆林直属监测分中心为主,青、甘、宁、蒙、陕、晋、豫、鲁、川、新及新疆建设兵团等11省(区)的11个监测总站,及其地(市)35个监测分站为辅的监测网络。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级监测机构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地位不断提升,监测站网基本建立,动态监测与公告工作扎实推进,监测队伍不断壮大,监测数据库及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此,虽然监测中心尚属年轻,但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
业绩的时代烙印
和监测中心成立之前取得的成效相比,监测中心成立后创下的业绩更加引人瞩目,由于生态建设的深化、业务范围的拓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带有明显的新时期的烙印。据曹炜介绍,14年来,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监测中心创下的业绩,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监测。开展了黄河流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主要包括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国家级重点防治区遥感监测和50多个典型小流域监测点,监测数据上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每年通过《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向社会发布;主持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孤山川等重点支流水土保持监测”以及“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与评价”3个重大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通过综合运用统计调查、定位观测、遥感监测等方法,基本摸清了有关区域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类型与侵蚀强度、水土保持措施等基本信息,建立了有关水土保持基础数据信息库、遥感影像库等,为流域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3个项目均通过了黄委组织的竣工验收。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中游来沙锐减主要驱动力及人为调控效应研究”项目专题和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小流域淤地坝坝系防洪风险评价技术”等相关任务。
二是开展监测能力建设。通过完成不同年代、不同空间尺度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总结了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的技术路线,积累了丰富的遥感影像处理、影像解译、专题图制作等技术环节的丰富经验。同时,通过相关项目的实施,购买了航片扫描仪、全站仪、绘图仪和高精度RTK GPS等高科技监测设备,采购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处理分析软件、摄影测量系统软件及自动化提取软件等,基本建成了集采集、处理、分析于一体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体系,掌握了遥感信息源处理、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水土流失状况分析的技术流程。
三是开展信息化建设。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域网一期工程等重点支流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黄河水量调度系统二期建设以及动态监测等项目为依托,初步完善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租用光纤专线实现了与黄委的语音、视频对接和异地会商功能,并与黄委晋陕蒙监督局和天水、西峰、榆林、临潼4个监测分中心实现了内网连接。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片)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现场应用系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等业务应用系统。同时,通过加强责任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范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行为,促进了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确保了信息系统稳定、可靠、高效运行。
四是开展数据存储及数据库建设。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施和信息建设,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主要存储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已储存的黄河流域遥感普查成果、重点支流动态监测成果、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成果,包括不同比例尺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等专题数据18个TB,以及水土保持相关统计报表等。
年轻团队的亮点
成立只有14年的监测中心,不但创下了不凡的业绩,在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拓展方面还集中体现了4大亮点,曹炜向我们一一列举。
第一是提前谋划,参编行业相关规划。积极参加水利部水保司组织的相关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4年5月通过水利部审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2013~2020年)》(2013年3月水利部印发执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还编制完成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需求分析报告》、《“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报告》、《“数字黄河”工程水土保持专业规划报告》、《黄委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十三五”规划报告》等,并上报黄委。
第二是树立行业地位,加强技术标准和制度建设。受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委托,先后编制完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水利部办公厅已颁布执行。参加了《水土保持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513-2011)、《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592-2012)和《水土保持元数据》(SL628-2013)的编制,均已颁布执行。为了保证“黄河流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顺利实施,先后出台了“黄河流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管理办法”和“黄河流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监测指导意见”等。
第三是抓住机遇,做好前期项目储备。积极开展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监测”、“黄委水土保持监督监测能力建设”和“黄河流域泥沙设计成果修订”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在水利部黄河流域泥沙设计成果修订项目中承担调研查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人为活动对泥沙影响分析等工作。
第四是提高自身能力,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编制的《黄委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目前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将极大提升监测中心在监测信息采集、网络传输及网络安全、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提取、水土保持数据分析、管理和监测机构能力。自筹资金购买了易康软件,进一步提高了遥感影像解译精度和速度;配备了一批图形工作站和野外便携式数据采集设施设备,监测数据的地面采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先后引进“985”和“211”的研究生5名,博士生1名,充实了监测队伍,提高了工作水平。
在14年的发展中,监测中心一直走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前面,目前他们已可以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3S”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小流域和坝系的现状调查、规划、竣工验收,大范围的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国土资源普查及监测等领域开展技术服务,并创造了优良成绩。先后被评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和管理先进集体、黄委“创新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中国水利电力工会黄河委员会“先进集体”、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用3S技术大赛“综合应用”二等奖、水利部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先进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黄委创新工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编辑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和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被水利部确定为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项目948项目管理办公室。这个只有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年轻团队,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生态环境监测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挺进,再挺进。
记者 王继和 孙太旻
GPS进行野外测量
砚瓦川水土流失监测卡口站
监测图组
网络传输结构图
获奖成果
荣誉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