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重见天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04-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文化,讲好“淤地坝故事”,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历时一年多时间,围绕探寻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淤地坝发展史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实地踏勘和走访当地群众,确定了1945年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一座淤地坝——乾沟留淤土坝(淤地坝时称“留淤土坝”)名称、位置和工程情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同水土流失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既可以拦泥淤地,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淤地坝历史悠久,最初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人工修筑淤地坝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1941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在甘肃天水设立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科研机构(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在陕西西安设立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以渭河支流浐河右岸支沟荆峪沟为典型示范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科学试验,进行流域治理和径流观测。1945年,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在西安东南郊白鹿原荆峪沟流域上游支沟内修建了一座小型留淤土坝即乾沟淤地坝,经考证位于现蓝田县境内的孟村镇郗家街村。乾沟淤地坝是首次经过勘察选址、科学设计,并由国家投资修建完成,标志着淤地坝修筑从百姓凭经验打坝到政府有组织科学建设的转变,在淤地坝发展史和中国水土保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淤地坝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乾沟淤地坝历经80年风雨变迁,早已淹没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之中,但淤地坝作为治黄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融入黄河保护治理伟大事业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经历了群众自建、试验示范、规范建设、坝系试点、高标准推进等发展阶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一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将协同陕西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乾沟淤地坝进行保护修复并立碑宣传,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更好传承弘扬黄河水土保持文化,为谱写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供稿: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张宝、张景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