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山沟里的求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近年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严格履行上级赋予流域机构的重要职责,并在预防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原型观测、生态示范区建设、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和经验。日前,黄河报(网)记者联合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宣传骨干一起到西峰、天水治理监督局就以上工作进行了系列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罗玉沟、南小河沟、辛店沟……这些自南至北分布在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内的代表沟道,坐落着一个个试验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在这些试验场里开始一项伟大的求索。那是真正的“上下求索”——每天都要上山下沟、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甚至餐风宿露……令他们如此历尽艰辛痴心不改的求索,就是对于水土流失规律的寻求探索。
  试验场也是主战场
  9月9日,我们再次来到西峰南小河沟。
  南小河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面的董志塬边上,泾河支流蒲河左岸。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西峰设立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同时,在南小河沟开辟了一个专门开展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试验场。这个试验场先后修建了有“陇东第一坝”之称的十八亩台大型淤地坝,有“董志第一园”之称的花果山山地苹果园,这里试验总结出的“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在黄土高原沟壑区130多条小流域推广应用,并因此被《人民日报》誉为“高原翡翠”。
  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峰分中心主任李怀有的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南小河沟气象园,园内有10要素自动气象站、固态存贮雨量计等先进的观测设备。李怀有说,除了气象园,杨家沟、董庄沟还布设了1台要素自动蒸发仪,此外在南小河沟及砚瓦川流域也布设了22台固态存贮雨量计,这些室外设备都与一台安装在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西峰监测分中心的遥测终端机相连接,使得科研人员在分中心的机房内就可实时了解掌握各雨量站的雨情变化情况。这些设备都是近两年购置安装的,购置时对电路板、雨量计、钟表等易损件按照使用量增加20%作为备用件,使设备故障在工作日不超过24小时、节假日不超过48小时得到及时修复。此外,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的科研人员还对设备采取了增加线性电源、加大蓄电池运行时间等改进措施,确保了遥测系统和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转。
  随后我们又到十八亩台、董庄沟、杨家沟等径流泥沙测站实地采访。
  据李怀有介绍,南小河沟现有1个气象园,4个径流泥沙测站,16个雨量站,4个林地径流场,14个坡度小区,2个油松林径流小区,3个全坡面径流场,2个荒坡径流场,3个草地径流小区,建成了包括14个遥测雨量站,3个遥测水位站,3个遥测蒸发皿的南小河沟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自动化测报系统,可以同时开展断面观测、冲淤变化、植被监测样方、红土泻溜和下垫面等调查研究工作。
  9月12日,我们又来到天水罗玉沟。
  甘肃省天水市处于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在这里开展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有很强的代表性。坐落在天水南山上的梁家坪试验场,是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场。罗玉沟、吕二沟、桥子东沟、桥子西沟4条小流域分布在渭河支流藉河的南北两岸,罗玉沟就是藉河北岸的一级支沟。
  在罗玉沟试验场场长苏广旭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罗玉沟坡面径流场、桥子东沟、桥子西沟、左家场测站等。
  罗玉沟试验场目前共有不同坡度、不同措施的径流小区36个,其中,自然集水小区2个,人工观测小区17个,自动化观测小区17个,主要用以观测不同因子不同坡度坡面小区的径流量、产沙量、植被生长量、覆盖度以及与之相关的降水量等,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水土保持措施、暴雨侵蚀等调查研究。
  桥子东沟、桥子西沟都位于罗玉沟流域的左岸,早在1953年,按照“相似流域、平行对比”的指导思想,参照原苏联水土保持专家扎斯拉夫斯基的建议,进行治理与非治理对比及综合治理效益的观测试验研究,设桥子东沟为治理沟,桥子西沟为非治理沟。站在两沟出口的交汇处,可以看到治理与非治理的明显差别,桥子东沟各类树草郁郁葱葱,而桥子西沟草木稀疏,土坡裸露。
  据苏广旭等人介绍,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就已在梁家坪、桥子沟、吕二沟等地按不同坡度、不同耕作措施、不同植被类型,建起了100多个坡地径流小区,在罗玉沟、梁家坪试验场的梯田、荒坡及道路上建立了7个径流小区,共取得小区径流泥沙资料400多个区年。目前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除了坡面径流小区之外,还在4条典型小流域沟口设有径流泥沙观测站,在罗玉沟、吕二沟流域新建了沟道重力侵蚀、人为水土流失、坝库淤积、植被等观测点,在吕二沟、罗玉沟设置了22个雨量站并购置安装了GPS、数字雨量计、电波流速仪、雷达水位计、电子天平等较为先进的观测仪器。
  这些坐落在荒山野沟里的试验场,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从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主战场。
  从试验场到监测分中心
  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天水梁家坪试验场,还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西峰南小河沟试验场、绥德辛店试验场,都走过一条艰辛、曲折的研究之路。
  这些试验场在观测初期,不仅观测技术设备、设施建筑材料缺乏,办公和观测条件也都十分简陋,他们住的是土窑洞或土坯房,喝的是山泉水,每天连杂粮都吃不饱,蔬菜、肉蛋之类一年也难得尝上几回。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无论是专科毕业生还是工人,无论是技术干部还是行政人员,大家都不计待遇,不想报酬,没有上下班,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会不约而同来到低矮、拥挤的办公室,围坐在煤油灯下,进行工作讨论或业务学习。就这样,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测验设施、测验方法,一点儿一点儿推动着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进展。在不断取得成果、积累经验的同时,许多工人通过自学和实践掌握了径流泥沙测验技能,成为优秀的技术骨干,许多只有中等专业学历的技术干部通过刻苦钻研,成长为水土保持界的知名专家。
  在西峰南小河沟试验场,我们见到了刚刚改建完成的宽敞、明亮的新场房,也见到了当年低矮、破旧的土窑洞;在天水梁家坪试验场,在新改建的红顶黄墙二层小楼与已成危房的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砖房之间,那夹杂着的20世纪50年代土坯房的废墟,更让人恍若穿越到那艰苦卓绝的创业年代……
  进入21世纪,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有了更好的保障,在这一研究工作中属于基础工作的径流泥沙观测,率先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04年4月27日,水利部在西安首次召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成立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机构成立监测中心站,29个省成立监测总站;进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水土保持定期公告制度,并明确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机构、系统建设、工作任务等,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发展和运行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径流泥沙观测纳入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径流泥沙观测工作的需要,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所辖天水、西峰、绥德3个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迅速成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中心,使径流泥沙观测工作的内容、任务得到充实,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得到扩展,从单纯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基础观测扩展到为流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从径流场、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扩展到流域、区域监测。
  目前,经过3个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大半个世纪、几代水土保持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3个局的试验小流域、气象园、径流测站、径流小区、雨量站等试验观测项目组成了各自的水土流失径流泥沙观测体系,各径流站面貌焕然一新,职工工作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观测设备得到更新,观测手段更加先进,观测内容更加丰富,观测水平明显提高,径流泥沙观测站网更加健全完善。观测项目已经由单一、原始、人工观测复合为综合、多元化、自动化为一体的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试验监测分析体系,观测资料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基本上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工作的要求。
  9月9日下午,我们来到庆阳市马莲河支流砚瓦川流域,走进宽敞、整洁的砚瓦川监测站。在院子靠山的南侧坐落着一排新改建的5间砖混结构红色站房和一间崭新的活动板房,办公室配置了电脑、电视,3间宿舍内统一配备了床、柜、桌、椅。院子的东北侧是气象园,园内安装了一台新型的气象数据采集仪。据西峰监测分中心工程师慕志龙介绍,这台仪器采用嵌入式技术,模块化设计,系统自带显示、自动保存、实时时钟、数据通信等功能,可根据需要观测的气象要素,灵活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模块和传感器,任意进行组合,它与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内的遥测终端机相连,每隔一小时,就把观测数据传送至遥测终端机一次。
  而门前的砚瓦川河上,则雄跨着一座规模曾为全国之最的抛物线型量水堰,只需观测水位读数,就能换算出流量。
  这几年,我们到过不少黄河干支流上站房美观、设施先进的水文站,此时,那块“砚瓦川水土保持监测站”的门牌,昭示了它与水文站的区别,然而,把目光从门牌上移开,就会感觉它酷似一个标准的国家水文站。
  据悉,砚瓦川监测站建于1974年5月,40余年来,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2008年,砚瓦川中尺度流域监测站网全部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为国家水土保持公告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坡面——沟道——中小流域——大流域的站网结构和布局。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开展原有坡面径流小区的试验研究和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研究观测工作基础上,增加了坝库淤积、植被盖度和梯田水土保持效益观测等内容。观测点也大幅增加,由过去的吕二沟一条流域扩大到现在的罗玉沟等4条典型小流域。观测手段也由过去的人工观测逐步升级为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观测,与从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不唯成果唯成效
  播种就盼结果,付出总有收获。
  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作为我国最早的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机构,先后在大柳树沟、吕二沟、罗玉沟、清水河以及桥子东沟、桥子西沟等不同类型区和不同尺度小流域进行了水土流失径流泥沙观测。长期观测的有罗玉沟、吕二沟、桥子东沟、桥子西沟4条小流域。光是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就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降雨、径流、泥沙等观测数据,它们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学等领域,在为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供重要依据的同时,也为国家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治理的效果和经验也已发挥了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而且随着观测年限的延长,观测资料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参考利用价值将更高。
  虽然水土流失规律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老课题,多年来在3个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的研究课题申报表上都是名列第一的项目,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这一课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完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各具特点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此类成果却很少。人们在说起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成绩时,也往往只用“成效”却不用“成果”来表达。
  对于这一现象,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径流室主任董雨亭分析说,这正反映了径流泥沙观测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径流泥沙观测是一个需要长期观测、积累资料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有充分说服力的成果,而且,限于研究条件,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的较多,成因分析较少,对水土流失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随着社会对水土流失规律认知要求的提高,观测项目、观测内容大幅度增加,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近期内获得重大成果很难。
  我们在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查看了2014年完成的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整编成果,已完成的有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报告》、《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项目工作报告》、《南小河沟流域降水径流泥沙测验资料整编成果》、《南小河沟气象园自动测报气象资料整编成果》、《南小河沟自动测报气象资料整编成果》、《砚瓦川流域径流泥沙资料整编成果》、《砚瓦川流域降水量资料整编成果》、《砚瓦川气象园自动测报气象资料整编成果》、《砚瓦川流域固态存储雨量站降水量资料整编成果》、《径流场径流泥沙资料整编成果》、《南小河沟流域沟头调查报告》、《清水沟流域沟头调查报告》等12个报告,即将完成的还有《南小河沟流域下垫面详查报告》、《砚瓦川流域下垫面详查报告》、《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项目成果评价报告》等3个报告。
  细心查看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的观测“成果”,会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多为资料整编成果,二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观测数据报告。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水土流失规律研究要获得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高质量的成果,的确很难。
  这只能表明,一项探求真理、寻找规律的工作是漫长的、寂寞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工作还在路上。

  对于这一点,从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人们是有深刻认识的,只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永远保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斗志,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不枉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使命。

罗玉沟水保监测点

南小河沟气象园

南小河沟雨量观测站

桥子沟东沟观测断面

桥子沟西沟观测断面

桥子沟淤地坝

天水罗玉沟径流观测小区

南小河沟一瞥

    记者王继和  孙太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