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为了一江清泉向北流 ——陕西省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3-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通水,而地处于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的陕西省,近年来为了维护水源区生态安全、水质安全,使一江清泉向北流,在水土保持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
两会前夕,笔者奔赴陕西省丹凤县、石泉县、平利县等地进行实地探访。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确保了中线水源区的水质,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有力推手。
丹凤:灾区变桃源
2014年的元宵节刚过,我们自北向南奔赴陕西。去商洛市的丹凤县那天,我国华中地区正遭受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北京、西安当天的PM2.5指数一度爆表。一路上,笔者都暗暗担心,距离西安不到200公里的丹凤县会不会也正被雾霾袭城?
一路南行,担心明显多余。
在丹凤县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非但没有雾霾,还名副其实:山上,云雾缭绕;山中,树木丰茂;山下,桃花点点,含苞待放,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若不经介绍,很难想象,在两年前,这差点被“夷为平地”。村民邢颜文说,2010年7月23日的那场洪水和泥石流,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当时雨很大,由于两边山上没有太多的树,洪水很快冲下山,整个山沟淹成了河。”
洪灾敲响了水土保持的警钟。丹凤县水保站站长雷峰涛说,当时镇上其他两个山沟经过“丹治工程”一期治理,大块石头被拦截,大部分泥沙被拦挡淤积在治理工程内,水土保持治理的地方灾情明显较轻。
对此,丹凤县认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必须要走出一条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示范的新路子。随后,县政府确定在竹林关镇的桃花谷流域创建全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这一想法得到了陕西省、商洛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决定依托“丹治工程”,率先把桃花谷作为水土保持科技生态示范园,由省、市、县三级联建。
“在我们这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里,到处都是水土保持技术的展示。你看这边,是综合治理立体防护示范工程。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我们建立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覆盖;还有居民区的前面,是点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对园区内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渗滤床+FTBR生化反应池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丹凤县水务局副局长胡书堂说。
除此之外,长台沟重力侵蚀沟治理工程、径流观测工程、陕南土石区侵蚀原始地貌展示、节水灌溉工程等等,短短半天内,给我们也上了一堂生动的水保科普课。
“有些大学教授非常感慨地说,之前在教科书上讲到的水土保持理论内容终于在现实中全部都看到了。”丹凤县水务局局长樊涛不无自豪地说。
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顺利成为省级水保科技示范园之后,2014年2月率先成为陕西省国家水保科技示范园。
在走访的过程中,正好遇见前来检查工作的丹凤县县委副书记、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生态示范园管委会主任赵新华。
赵新华介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水保本身,更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桃花谷地域发展将坚持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带动休闲旅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据介绍,园区在建设之初便按照“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独树一帜、人间仙境”的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以“水保生态、科技示范、面污治理、休闲旅游”为重点,以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为基础,水保科技示范为平台,开展生态农业示范、生态清洁示范、科普教育展示、监测预警研究等示范项目,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打造集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水土保持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
“这美得很啊!”74岁的王大妈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我们就住在这山里面,以前可没这么多树,如今不仅树多了,风光也美多了,我们老两口每天都到这来‘旅游’!”
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政府还将在桃花谷及周边建设800亩水保采摘园、600亩水保生态休闲观光园及生态景观展示区,区域综合治理面积增加6平方公里。在未来10年内,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生态示范园或将成为全国规模颇大、综合效益较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
石泉:乡村旧貌换新颜
还没走进安康市的石泉县城,远处山头的“石泉十美”四个大字已映入眼帘,这个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小城,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尽管山清水秀,但据2006年国家二次遥感测定,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是省政府划定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重点治理区,自2007年起,石泉县实施了为期五年的“丹治”一期工程。
“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有效地保证了入库水质,同时起到了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防灾减灾生态安全的作用。”石泉县水利局胡学军局长说。
虽然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但随着农村移民集中安置和经济的发展,沿河而居的村院,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和人均耕地的不均衡,生活污水肆意、垃圾乱堆,以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饶峰河沿岸污水直排、垃圾倾倒、河水富营养化程度在春夏尤其突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和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规划调查表明,调查水平年(2009年)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443.6吨,日产生垃圾约11.7吨,年平均使用化肥量约653.2吨,年平均使用农药约1.33吨。
“于是,我们想到了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办法来治理农村生活环境,重点以农村垃圾、污水、面源污染防治为主题,配套村落美化、院落绿化、污水净化、院落靓化等生态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石泉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刘强说。
在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城关镇杨柳社区上坝村。我们看到,和普通的农村不同,这里每三四户村民的周围就有一小块绿地,所种的植物也不尽相同。
“千万别小看这块绿地,这是微型人工湿地,对这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后再统一入管道排出去。在整个杨柳社区,有这样大小不一的湿地十三个。”刘强说。
除此之外,在生态清洁流域,村民的生活垃圾通过配置垃圾桶、垃圾房、垃圾车,落实保洁人员集中收集、统一运往县城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流域内的沟溪、水域逐级式开展生态清洁、景观化治理,增强沟溪的消纳降解、自我修复功能,在流域出口处截流筑坝两座,形成景观湿地,进一步吸附水土流失裹挟化肥农药残留,对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形成全面、科学、有效的生态清洁净化系统,保证出口水体水质。
整齐的院落、错落有致的花草,再加上门前缓缓流动的小河,村民谭大姐便住在这“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中。她26岁的儿子杨靖说,自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之后,门前的河水清多了。他的家也成为众多城里人羡慕的对象。“这几年,通过村里环境的改善也使我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将来我会更加爱护环境,也只有周边的环境变美了,我的生活才能更好。”杨靖说。
而在建设生态清洁流域的过程中,村民受益的还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68岁的马大爷在山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至少有10多万的收入,院子里的微型人工湿地也成为他招揽生意的重要招牌。“这是干净卫生的标志啊,很多城里人去农家乐最担心的就是卫生不达标,咱这儿绝对放心,周围环境好、食品安全有保障,所以生意好得很。”马大爷一脸满足地说。
颇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的注入。来自安康市的何女士打算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以茶园、茶楼为主体的休闲基地,在她看来,这里肯定会成为周边市民观光休闲的热地。
“水保工程建设与景观设施布局得到有机结合,增强了流域内的园林化、景观性元素,促进了流域生态清洁农业和农家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试点区内初步形成了‘人在画中走、车在林中行、清泉绕村流、产业促民富’的陕南特色山区新村的格局。”石泉县水利局工会主席胡昌德说。
平利:茶叶飘香醉万家
“欢迎来到平利!我们这可是中国最美乡村啊!”安康市平利县水利局党委书记杨兴成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原来,在首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中国最美的乡村(小镇)”推介结果发布暨颁奖典礼上,平利县以仅次于江西婺源的第二名佳绩荣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率先成为陕西省获此殊荣的县区。
的确,作为西北的名茶大县,山涧中绿水环绕,烟霞飞动,山岚袅袅,妩媚秀丽,堪称“天然氧吧,人间仙境”。
“当然,我们这的茶园也为美丽乡村增色不少。”
“‘丹治’工程最终目的是通过保水、保土各项措施的实施,实现‘天蓝、山清、水绿、人富’的目标。发展茶饮产业成为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抓手。”杨兴成说。
据介绍,近年来,平利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把茶饮产业作为龙头产业率先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水土保持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粮和茶的经济效益比较下,在坡改果梯、坡耕地造经济林上种植茶叶深受农民欢迎。为此‘丹治’工程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丹治’工程必须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丽乡村的生态要求,坚持服务南水北调大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把茶叶作为坡改果梯、坡耕地造经济林的主要品种进行建设。”杨兴成说。
据介绍,平利县水利局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水保生态建设机制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采取以奖代补模式鼓励茶叶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由产业大户流转土地建设茶园,水利部门负责统一规划、提供技术,验收合格后予以奖补。
“这种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坡改梯中农民不让动土地的问题,又解决了群众参与水土治理的积极性问题,同时提高了后续治理开发的效率。”平利县水保站的80后站长王安平说。
杨国安,是平利县长安镇大型的茶叶生产公司———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介绍:“在山地种植茶叶的品质要好于平地,也能卖上好价钱,但因为此前一直解决不好茶园用水问题,没有大面积种植。现在好了,县水保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持,解决了灌溉问题。目前公司已在山地种植了4000亩茶园。”
“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品质,我们这的茶,喝多了真的会醉啊!”安康市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吴昌军很自豪地介绍着曾经工作过的家乡。
尝到甜头的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并没有因此满足,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茶文化旅游观光园。“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包括400亩茶园、多个茶楼,还有20多个景点,2015年底完工。”杨国安说。
“这既能有效解决水土保持中自筹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支持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努力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二者的有机统一,逐步达到‘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三位一体总目标。”
水源区水土保持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为确保中线调水水质稳定达标,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水源区各市县高度重视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关怀下,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重视下,陕西省为治理水源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区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仍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亟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经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确认,汉江流域现有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987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5%左右。陕西省秦巴山区面积仅占长江流域的4%,但年输入长江泥沙达1.2亿吨,占长江总输沙量的12%,且水土流失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土流失使得土地沙砾化越来越严重,水源涵养十分困难,进而影响到水质。不及早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难以实现。
保护好汉、丹江水质清洁,建设清水走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关键。由于陕西省水源区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国定贫困县18个,省定5个,占全省中线水源规划区31县市的74%,各项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长期以来靠“吃财政饭”维持。前几年,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投资渠道单一,每年投入水土保持资金不到两千万元。经济上的劣势,治理资金的不足,已经造成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减弱,生态措施的效果降低,工程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水源区的保护净化和污染控制需要大量资金,而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也需要大量的治理资金投入,显然,仅靠当地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和少量国家财政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水源区地处贫困山区,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发展的现象。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另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有待于通过设施完善和管理制度的落实加以解决。
201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之年,陕西省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保护“一江清水”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积极开展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清洁工程建设试点,把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与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民增收密切结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