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中国水利报:留住水土筑金山——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巡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1-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初冬时节,记者出太原,走大同,跑朔州,奔晋中,跨临汾,观大宁……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壮观:山丘上,红旗飘扬,机械轰鸣,上千名水利建设者正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豪情,以“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为原则,抢抓黄金期,提速工程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向前全速推进。据统计,2010年以来,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水平梯田55.6万亩,修筑生产道路691公里。
  在大宁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县水利局局长陈旭平坚定地说:“抓住封冻前的有利时机,大干一个月,争取年底完成上级安排的2014年度坡改梯建设任务。你看,哪里有坡耕地,我们的机械就开到哪里;哪里修了水平梯田,我们的果树就栽到哪里;哪里有果树,我们的水利工程就修到哪里!” 这只是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缩影。
  正如山西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江汀所说:“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对山西省改善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态脆弱的恶劣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保障贫困山区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贫困山区曙光再现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部,山地、残塬、丘陵、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错分布,全省耕地总面积6081.15万亩,其中坡耕地1745.55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6.43%。全省年降水量介于300~600毫米之间,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份,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治理任务巨大,全省仍有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进行治理,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9%。
  水土流失,特别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山西农业的发展,困扰着山区百姓增收,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改造山川,让荒山丘陵奉献给社会更多财富,还人类一个水清川固、山青景美的山河,实现人水和谐共处,是山西人民发出的呼唤,更是山西儿女多年的梦想。
  欲发展山西,须治理水土流失,而贫困山区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更是重中之重。水利部对山西省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非常重视,部领导和水保司领导多次亲赴山西实地指导,并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有力促进了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建设惠泽百姓的水保工程,规划设计最关键。担当着水利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水利水保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从2009年开始,省水利厅从各专业设计部门抽调测绘、设计等几十名技术人员,对工程项目区域进行了详细勘测和调研,对工程治理方案、工程布局、生态环境改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本着“分期分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布局,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与其他水利水保工程相结合,与拟建和在建项目相结合,与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坡改梯效益最大化。  
  在水利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山西省水利厅和有关设计部门先后完成了《山西省坡耕地治理调研报告》《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山西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年)》及49个县级年度实施方案。
  规划绘就后,山西省水利厅与相关市县对方案进行了反复协商,并广泛征求了发改、国土、林业等部门的意见,最后上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很快得到批复。
  自此,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在山西这片广阔而饱含希望的土地上,一场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建设,徐徐拉开了大幕。

  追逐梦想扬帆启航

  山西省水保局规划设计科科长赵万广介绍:“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2010年试点开始,到2016年规划结束期,共涉及8市19县,累计安排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任务70.34万亩,总投资10.04亿元。这是山西历史上最大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也是山西民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保障、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关系千家万户。因此,全省各县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成立了由县长或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发改、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参加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制定了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永和县委书记、县长和水务局一班人一起,翻山越岭,做规划,选线路,协调乡、村做好配合,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展得又好又快。榆社县将坡耕地治理工程定为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骨干工程,书记、县长亲自安排部署,四套班子领导亲赴施工现场检查督导,保证了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严格坡改梯项目审批程序,建设高效精品小流域。山西省根据有关规定,对积极呈报坡改梯项目的乡村,先由各项目县政府和水利部门初选,设计单位把关,最后由省、市、县水利部门及设计单位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逐一踏勘、研究,经过综合考评,择优选取项目县和项目区。在选定项目区之前,各县在所涉及的村庄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民委员会同意后才能上报,从而化解了各种矛盾。
  地方配套资金短缺,是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大难题。各县政府积极协调,尽力整合水利及其他部门的相关项目,实行了“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形成了巨大合力,推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天镇县将坡耕地治理项目与水利部门实施的灌溉工程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在坡耕地治理区优先配套灌溉工程。通过项目整合,提高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综合效益。
  在工程实施方案批复及投资计划下达以后,各县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从质量、进度、投资三个方面全面控制和监督工程建设。省、市、县水利部门还派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面对面指导,当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各县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受益农户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建起了一个个群众放心的“称心工程”。
  严格实施坡改梯分级验收制度,是山西省保障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措施。各县实行单元工程由监理单位验收,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验收,工程完工后由县水利局组织县级自验。最后,再由省级发改、水利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创全优者,通报表扬,否则返工重做,并进行经济处罚。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护,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有机衔接起来,是山西坡改梯建设的新经验。他们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通过乡政府或村委会及时将治理成果移交给受益农民,签订移交合同,明晰工程产权,从而落实了管护责任主体,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青山金山就在前方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让山区百姓过上富足舒心的日子,全面走上建设小康社会之路,是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有关资料显示,通过2010年—2014年近5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213.57万吨,与治理前相比,减少土壤流失90%以上,有效控制了项目区严重水土流失的局面;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由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高产田。据调查:项目区每年可增产粮食1.11亿公斤,亩均增产200公斤,人均增粮508公斤。更令人欣喜的是,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加上道路配套,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劳务输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巨大。但贫困山区农村效益如何?记者在山西省榆社县沤泥凹村采访时,遇见了正在山坡上玉米田里掰玉米的农民斐国刚。他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有9亩地,又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了本村和翟管村的290亩。去年,县里将这些山坡地、生产路推好了。儿女都在外地,自己和老伴忙不过来,农忙时节每天花80元雇人干活。我算了一笔账,今年种的200亩玉米,亩产可达1300斤,再加上其他100亩谷子和土豆,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像斐国刚这样的种田大户,沤泥凹村有5 家,全县也有近百家。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收入打着滚儿向上翻。而转地的农民,离开故乡去太原、北京和广东等地打工,赚了大把的‘银两’。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有偿转包,推动了全县农村土地改革,一场土地流转战役已悄然打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流转土地达10万多亩。”榆社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刘跃清说道。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在未开展坡改梯的坡耕地上,农民们大都种的是玉米、谷子和土豆等农作物,对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贫困山区温饱问题尚未彻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农民若是先发展经济林,投资大,特别是我省大部分坡耕地立地条件差,根本浇不上水,树木成活率较低,且生长缓慢,几十年还长不成材。而先将坡耕地推成水平梯田,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很快就能解决吃饭问题。随后,再发展经济林。这是当前贫困山区农民最科学、最现实的选择,而且,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经济林效益的发挥,又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永和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廉海平解释说。
  位于吕梁山南端的大宁县,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2012年被国家列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后,在项目区优先发展水利工程设施,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县里无偿提供优质树苗,鼓励和引导农民在梯田上发展经济林,退耕陡坡耕地发展生态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农民吃粮问题解决了,经济林、生态林也发展起来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大宁县太德乡政府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安建军,在曹家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区山峁上,指着成方连片的果园说:“一亩玉米田,能顶一亩坡地种三年;一亩苹果园,能顶五亩粮食田。五年后,我们乡2万亩果树都将进入盛果期。到那时,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金山、花果山,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日子像山花那样美。”安建军之言,也是贫困山区百姓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心声。
  与大宁县相隔仅57公里的永和县,并不像县名那样和美。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最高年份县财政收入不到6000万元。在这样的条件下,永和县五年筹集配套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全县已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3万亩,栽植水保林、地埂核桃经济林9.75万亩。农业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62元,比五年前增长50%。
  晋北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曾经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如今,受益于国家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这片荒芜之地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海拔1700米的李达窑坡改梯项目区,高低不平的山坡地变成了一层层崭新平整的梯田。“坡改梯不仅保持了水土,还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明年这片地的收成一定会有大提高。”县水保站站长杨莉兴奋地说。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富民强省”之路,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12月30日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