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功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0-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基本功能 1、规划。2000年11月编制了总体规划《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将园区分为中心区20hm2、公仆实践基地20hm2、实验区20hm2、水土保持物种实践基地40hm2和对照区20hm2五大功能区。建成后,园区具有科技宣传、教育展示、技术培训、径流观测、泥沙监测、人工模拟降雨、气象观测、根箱观测、土壤墒情监测、外来有害物种监测、植物措施、植被自然修复、植物良种繁育、健身休闲园林观赏等14个功能小区。
2、监测。园区建有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小区5个、天然降雨径流小区12个(坡度15°),小区措施包括:裸露坡地、顺坡种植果园、小穴播草、条沟整地种乔灌草、低效林改造 、坡耕旱地等,2014年在径流小区内安装了12台自动监测仪,开展常年观测、数据汇总和上报工作,为上级政府水利部门公告提供基础依据和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推广示范。该监测点已纳入国家和省级监测网络系统。
3、科普。以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开展科普活动,包括捐种纪念树、开办水土保持讲座、发送水土保持教材、纪念树及部分树种制作原生态形原木标牌、人工模拟降雨演示、对照警示区、崩岗警示区、极强度水土流失自然坡面警示区及水土保持技术示范推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水土流失警示区 4、综合治理。本园区原为水土流失荒坡山地,自建立科研基地和科技示范园以来,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种植香樟、深山含笑、杨梅、木荷、枫香、胡枝子等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和种植纪念树等方式,园面坡壁和园区道路全面种草覆盖,生态休闲区全部营造当地适生林种的树种和花卉。各项水土保持治理建设措施因地制宜,建设规范,园区内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部治理,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同时,建设一处人工湖,现已养鱼达千尾以上,可供垂钓休闲;修建一座休闲亭和300m的木栈道。科教广场30000平米。 项南广场 5、特色产业。引进种植景观乡土树种、彩叶彩花品种、观赏草种,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通过合理配置布局,在丰富水土保持物种的同时建成独特的旅游生态景观。现已引种树木92种,花73种,竹48种,果树46种,草种32个等,同时科教园周边配有餐饮,供游客休闲、娱乐,从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对周边地区起着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 百花园 (二)扩展功能 1、教育实践活动。园区具有完善、科学、准确的水土保持介绍和参观路线表示,开展多种适合学生水土保持实践体验活动项目,如:志愿者活动、学生植树活动、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活动、争创水土保持标兵、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同时通过讲解员讲解,学生自行参观宣教馆内的水土保持治理历程的展示图片和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观看水土保持记录片——青山作证,该纪录片充分展示长汀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参观径流观测小区,从而让学生了解长汀水土保持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生态建设成就,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潜移默化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水土保持观念,引导学生参与到水土保持活动中,为长汀生态建设贡献一份力。
2、宣传报道。共发送水土保持教材11000本、水保宣传资料4万余份,编制并发放《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手册》5000余本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画册》500本。在科教园宣教馆内设置了宣传展示图片,内容齐全,形式生动;在国家和地方各级电视台、福建日报、东南网、闽西日报、长汀新闻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3、休闲观光。园内各项科研、教育、宣传、科普、技术示范推广,休闲等设施和措施基本完善,能与环境互相协调,生态景观良好。科教园全年免费开放,每年共接待中小学生人数共计3000多人次,接待中央、各省市县、水利部、党校及社会人士等参观人数达12000多人次,社会人士自行参观人数达到20000多人。
4、科研条件。园内试验设备较为齐全、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各项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监测设施布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正常运行。来园区开展试验的科研院所较多,形成科研资源互补优势,为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试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和应用基地,为系统、全面、深度开展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应用基地。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等30多名专家教授研究团队。成立了“长汀县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水土保持博士科研工作站”。在园区从事课题试验研究的有专家教授多人,有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研究生10名,至今已有博士7名、硕士研究生14名完成学位论文课题,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等。
5、高新技术应用、废弃物处理及排放。园区应用天然降雨,采取崩岗治理、坡改梯工程措施和封禁、植草、造林生物措施等,促使植被自然恢复,控制了坡面径流和面源污染,处理了园内废弃物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