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白河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1-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白河,陕西省“三苦”精神发源地,全省乃至全国农田水利建设一面旗帜,丹江口水库尾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古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地处巴山北麗,汉江南岸,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地区东部,东、南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为邻,西与本省旬阳县接壤,北同湖北省郧西县以汉江为界。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属陕南土石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坡陡土薄,海拔170-1901米,相对高差1731米。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暴雨并有伏旱,冬季寒冷少雨,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765条,汉江境内在白河流长39公里。辖12镇124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21.17万,其中农业人口18.7万。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由1997年的1.42亿元上升到2013年41.6 亿元,15年翻了30倍。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5826万元上升到2013年2.54亿元,15年翻了4倍。 40多年坚持修田造地23万亩的壮举和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流失的愚公移山精神、在水保工作中凝聚的“三苦”精神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赢得了1991年全国贫困山区扶贫开发经验交流会在白河召开,200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学白河的决定,2003年赢来了全省学习白河艰苦创业精神现场会在我县胜利召开。2004年我县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白河县域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史,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不断惠及白河县21万人民,对汉江下游和南水北调工程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治理前困境 白河在清朝道光年前曾经是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由于历史战乱“两湖”移民大量进入白河为了繁衍生息年年垦荒种地、1958年大炼钢铁、60年代的毁林开荒、70年代的“三线”建设对白河林地造成了三次严重破坏,使生态环境遭更加严重恶化,1983年区划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6%,全县年土壤流失总量为314.2万吨,侵蚀模数为2176吨/平方公里。加上旱、涝、洪灾频繁发生。“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亩平、年年灾害多”是白河的真实写照,80年代前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过着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的贫困生活,加上县财政困难80年代被定为国家贫困县。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白河县县委、县政府在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认识到只有加强水保工作才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坚持一届接着一届班干,一届班干给一届看为此,自1972年来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把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突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积极探索综合治理模式。以新修基本农田治理坡耕地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在全县全面实施了“长治”三、五、七期、“丹治”一、二期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有力促进了白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给全省、全市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成效十分明显。先后被命名为“十百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陕西省级生态县”、“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等。森林覆盖度提高,生态修复进程加快、库区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库区水质有效净化,勤劳朴实的白河人民还在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奋斗不息,践行着为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承诺。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