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永春古称“桃源”,置县至今已有1080年历史,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属于山区丘陵地,境内中低山较多,坡度陡峭,150以上占多数,溪流多,密度大。主要溪流有四条:晋江东溪上游的桃溪、湖洋溪,晋江西溪上游的一都溪和坑仔口溪。地跨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常年降水量在1600~2100mm之间,干湿季明显,降水量主要集中在3~9月,约占全年降雨的85%。全县辖22个乡镇、8个国有农林茶果场、236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56.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近80%。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2亿元,财政总收入17.8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2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居泉州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国家级生态县等2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治理前困境 曾经的永春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山丘区面积大,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农民为了繁衍生息,年年开山种地、砍树种果,以牺牲生态维持生计,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加上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频繁的暴雨,崩岗侵蚀严重,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据1985年水土流失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40.9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0%,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2250吨/平方公里•年;有较大崩岗423座,以茶果园为主的坡耕地面积15467.8hm2。人垦山崩,导致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水土流失严重制约永春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威胁着晋江下游650万人口的饮水用水安全。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县委、县政府 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和“基础工程”抓紧抓实,大力实施“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丽永春”、“打造生态强县、打造山水名城、打造景观桃溪”、“打造清新桃源•宜居永春”等发展战略,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奋力拼搏,铁心攻坚,扎实有效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水保工作重视科学规划、监督管理、宣传教育和技术支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因地制突出宜崩岗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茶果园建设,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创新治理模式,探索总结了绿麻竹固土、水泥空心砖埂等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成效十分明显。先后有四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是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和福建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一个山清水秀、和谐优美、经济繁荣的“清新桃源•宜居永春”正日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