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平和县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04-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地理、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平和地处福建省南部,全县面积2334平方公里,居漳州市第一位。境内山峦重迭,河流密布,有28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尤其大芹山以1544.8米被称为“漳州第一高峰”;是九龙江南溪、鹿溪、漳江、东溪、韩江等闽南粤东5条江河的发源地,素有“五江之源”、“漳州水塔”之称。平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60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全县辖17个乡镇(场、区),总人口58万人。2014年,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84亿元,财政总收入8.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23元。曾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柚类第一县,省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县城、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县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15年9月份顺利通过环保部国家级生态县验收。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平和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福建省5个I类县之一。 二、治理前困境 平和县是一个离海岸较远又不通铁路的内陆山区县。境内地形主要以山间丘陵为主,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问题突出,交通不便等区位劣势影响到工业的发展,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果和茶叶。全县种植琯溪蜜柚60万亩,茶叶12.5万亩。大面积、无序的山地开垦,加上建园标准低,传统的“三面光”耕作习惯及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集中,对地表冲刷严重,造成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1995年水土流失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85.2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0.28%。过度的山地开垦造成森林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下,江河水质变差,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平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五江”下游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 平和县委、县政府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规划先行,综合治理。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茶果园工程、生态护岸工程、造林绿化构筑生态屏障等六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龙头,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县创建、经济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注重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探索总结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形成了科学、合理、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内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坡耕地治理度达6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县域内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5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6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4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指标有了大幅提高。以水土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为基础,培育发展了蜜柚、奇兰茶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重总结、推广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做法,持续、广泛地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公众关心、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氛围,为平和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