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文件

福建德化“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4-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4月12日,福建省德化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国际欧亚科学院朱鹤健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评审。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土壤主要类型为红壤、黄壤,属易流失的土壤类型。1982年以前,“以柴烧瓷”过度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再加上强垦乱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等破坏,导致全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德化原本秀美的山川局部变得千疮百孔。“远看青山在,近观水土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生态恶化”便是当时的历史写照。“解铃还需系铃人”,德化人民意识到,要想德化重新山清水秀,必须从解决日益凸显的“林瓷矛盾”开始。县委、政府先后提出“以电代柴”烧瓷、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旅游强县”、“现代化绿色瓷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为同类地区生态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历届县委、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县和构建现代化绿色瓷都的重要内容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和各职能部门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协调机制、工作督查、年终绩效考评机制。县人大、政协充分发挥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县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施策”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从源头入手,保护“青山绿水”。坚持“兴瓷不忘水保”理念,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人口与水土资源、自然界的关系。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集中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城关大转移、人口向城关大集中,农村广袤的农区和林区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得以保护繁衍,森林覆盖率迅速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积累了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水土资源。发展小水电,实行窑炉改造,实现了从“以柴烧瓷”到“以电代柴”再到“天然气烧瓷”的多次“能源革命”,从源头上解决森林资源保护问题,成功化解了“林瓷矛盾”。展现出陶瓷生产能源清洁化和“千家企业无烟囱”的新景象,减少了水土流失,避免了污染,保护了青山绿水、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路子。成为全国首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不断强化经济结构调整、清洁能源使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手段,大力实施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林养水、以水供电、以电促瓷、以瓷带动”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强势的发展后劲,使德化成为了福建省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国家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在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是以水保为基,建设“美丽德化”。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累计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造林绿化、重点流域整治、环境综合整治、防洪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10亿多元,建设成效显著,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经过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65.6%的坡耕地得到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4%,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县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62.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70.7%,土壤侵蚀量减少64.4%。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达到96%以上。树立“把城市建在森林中”的理念,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的“四绿”工程,全县林地绿化率达95.3%,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56.9%提高到77.7%,森林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采取整容、美容、扩容“三容”并举方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德化”。目前,全县17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获命名的市级生态村159个。实现了村容整洁、村景优美、生态文明、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四是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现代化绿色瓷都”。围绕“绿色”这一主线,在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寻求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构建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科学有力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农业生态基地建设,鼓励扶持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三黑三黄三红三白”等特色农业,以及“观赏农业”等乡村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资源综合开发型工业,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推动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型,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目标。充分发挥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旅游业,使全县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生态资源向生态旅游转化。一个山清水秀、和谐优美、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绿色瓷都正日益形成。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清洁能源高效代柴烧瓷现场、英山茶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南埕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等,观看了德化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题片,听取了德化县关于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汇报。专家组认为:(一)德化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生态强县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制度完善,机构基本健全,责任落实。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一规划、多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二)防治工作思路符合地方实际。实施产业集中战略和能源革命,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解决林瓷矛盾,促进生态修复,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壮大后续产业、发展经济有效结合,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模式,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为德化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防治模式科学合理。重视科学规划、技术支撑、示范推广,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源地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推动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示范,以强化政策法制宣传、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完善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监督管理创新,通过以电代柴、发展农村小水电、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生态能源建设,对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专家组认为:德化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认识到位、机制完善,防治思路正确、防治模式合理,建设成效显著,工程管护责任落实,基础工作扎实,档案资料完整,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考评标准,同意通过评审。 清洁能源高效代柴烧瓷现场 英山茶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南埕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建设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 赤水镇湖岭小流域治理前后对比 杨梅小流域治理前后对比 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德化城关污水处理厂 德化城关一角 国宝乡清洁小流域 龙门滩重要水源地保护区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