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效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6-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良,促进旅游业发展 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生态建设,全市生态环境开始转入良性循环,我市生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3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一级景点,被旅游专家誉为“竹子之乡”、“千瀑之市”、“丹霞之冠”、“桫椤王国”、“长征遗址”。2007年,我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巴西时间2010年8月1日18时04分(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凌晨5时04分),“中国丹霞”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我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市内建成有多家星级酒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75.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31亿元。 赤水大瀑布旅游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促进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赤水市生态环境建设围绕赤水市“竹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还竹。截至2011年底,全市竹林面积扩大到125.5万亩,壮大了赤水的特色竹产业基地。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竹浆造纸项目、发展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开发出建材、纸制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竹食品等五大系列250多个竹产品种,竹产业已成为繁荣市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农民收入中43%来自于竹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赤水已进入“以竹产纸、以纸兴工、以工哺农、以农护竹”的循环经济轨道。赤水人正圆扛着竹子奔小康之梦。 竹产品 依靠科技支撑,解决关键技术,推动金钗石斛产业大发展 石斛生长在岩石和寄生树上,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繁殖能力低,发展极为缓慢。一九九八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贵州省赤水市石斛生产基地后,从赤水市政府引进信天中药企业起通过三次技术突破及科技创新,使石斛种苗繁育技术、原生态栽培技术、林下规范种植水平、基地建设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实现了金钗石斛种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赤水市石斛种苗繁育基地”,年生产石斛种苗能力2000万株以上,运作模式为“公司+基地+科研+农户+市场”。投资10295.74万元,在赤水原生态条件下实现了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近3万亩以上,年产金钗石斛鲜品900吨。按2011年市场收购均价36.65元/公斤,年产值为3298.5万元。 赤水市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发的“金钗石斛组培技术与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目前正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及上海家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石斛保健品、石斛药品、石斛化妆品等研究。已开发出“赤水金钗石斛养生茶片”、“石斛软胶囊”、“石斛酒”、“石斛精”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石斛苗繁育 石斛 大力发展水保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自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经果林栽种并进行补植,使其集中连片,并从成都、市果蔬公司聘请果蔬专家到现场对农民进行嫁接、修枝整形、施肥、打药等专业技术讲解、培训,许多农民从中得到了不菲的实惠,使得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内的果业发展实现了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同时,通过林下养鸡、猪-沼-果(菜)等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分享到水保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发展城郊农家乐、旅游食宿等为主的服务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比重得到了调整优化。 现场技术培训 农家乐 农家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