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功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10-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建立了紫色土坡地不同坡度(5、10、15、20、25度)、不同坡长(3、5、8、10、15、20m)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林地、裸地)的径流小区22个;还有能监测壤中流的水系独立的标准水土流失径流小区46个;同时还建立了耕地、林地和农林复合集水区(毛支沟)径流、泥沙与养分迁移的观测设施和多尺度梯级(5级)小流域监测站点,能够系统观测小流域的不同单元的径流、泥沙与养分迁移过程;购置了野外模拟降雨供水车、可变坡降雨槽、侧喷式模拟降雨喷头和发电机、抽水机等,能够在不同地点开展野外模拟降雨试验,补充了侵蚀与物质迁移野外观测在点上的局限。并建有分析设备齐全的化学分析室。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设施
水土保持技术示范
基于已有的科研成果与理论,已经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依据“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特别是依据土壤胶体是土壤肥力的基础,设计试验获得了培养土壤复合胶体的耕作制度(聚土免耕)和施肥制度(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并依据紫色土土壤发育的幼年性特点,开发了促进母岩(母质)养分释放的土壤培肥技术,使退化紫色土土壤肥力得到恢复;依据“土壤生物-热力学”理论中“土壤与作物生理性相协调”的观点,根据土壤与植物各自的特点,合理搭配土壤与植物类型,构建了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轮作与套作、间作结构。园区推广的“旱地聚土免耕技术研究”,使紫色土耕地实现大面积高产稳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仅在成果鉴定后的5年中,就在四川全省推广600多万亩,增产粮食2.16亿公斤,使农民增收1.25亿元。近期在“旱地聚土免耕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利用该技术,可根据市场条件,弹性选择坡地种植结构,宜粮则粮,宜经则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技术,而且可存粮于田,为高台位旱坡地利用提供了优化途径。
园区内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部治理。并使25O以上陡坡耕地全部达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丘陵坡顶低效林改造,合理配置台地间的坡坎林地生态系统,并与农地形成农林镶嵌的空间格局;利用沟谷水田、塘库的人工湿地功能,控制侵蚀泥沙与养分输出;坡地采用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建立起坡地水土保持耕作体系,源头控制泥沙与面源污染物质。由此构建丘陵上部的农林复合系统和沟谷的人工湿地系统紧密衔接的农林水系统复合的小流域侵蚀泥沙与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经济体系。该技术已在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库区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川中丘陵和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化模式。 紫色土坡地聚土免耕水土保持生态种植技术示范 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 小流域坡地农林复合系统 小流域沟谷人工湿地系统
水土保持科研教育
园区可展示本类型区水土流失原貌和主要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设施。园区每年定期对当地中小学开放(盐亭县云溪镇、林山乡、富驿镇等地中小学及邻近区县中小学),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进行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每年参观人数1000人次以上。园区内水土保持设施、措施布置得当,四季均产水果及时令蔬菜,生态景观良好,与环境协调,具有良好的休闲观光功能,每年可吸引上千人次的参观或游玩。 育才中学学生参观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大厅 紫色土丘陵区生态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