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的
总 结 讲 话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 刘震
2005年10月27日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第二次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两天来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系统总结,会议收获很大。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在对会议进行总结,并今后监测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本次会议的总结和评价
本次会议,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认真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会议的主要收获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系统总结了监测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总结起来,监测工作的成绩和进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监测体系逐步完善。首先,监测机构和技术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壮大,人员素质迅速提高,并且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已经成立了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大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29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51个监测分站,共有技术人员1500多人,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3500多人次。其次,软硬件设备逐步到位。硬件是指监测设施、设备。软件指各种系统的开发。再次,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逐步健全。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了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保证了监测成果质量。
(2)监测预报工作全方位展开。一是水土保持常规监测点的实时定位观测,正在开展;二是重点区域和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动态监测,在各个流域和重点工程实施区全面展开。三是监测成果开始进行公报(公告)。目前,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年度监测公报,6个省进行了土壤侵蚀公告,2个市(厦门市、深圳市)和1个县(区)(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布了年度监测公报。
(3)监测预报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在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建立、3S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开发、设施设备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其中18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4)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各级监测机构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与水文和国土、农业、林业、环保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协作,取长补短,既丰富了监测工作的内容,又提高了监测成果的技术含量。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协作网(WOCAT)、日本国际协力组织(JICA)项目以及国外考察、进修学习等,与世界各国进行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交流等。
(5)监测成果开始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生态建设和科学研究。近年来,不同类型区、不同规模的水土流失试验观测设施,生态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的动态监测信息,以及大量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信息系统软件等,为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等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手段、信息和工具,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等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为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这些成绩,极大地强化了水土保持职能,拓宽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域,提高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
总结这些成绩,我们有如下几点经验:
(1)监测机构建设是关键。没有机构,就无从谈及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关系监测体系建设的内容。
(2)监测经费落实是监测工作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监测经费到位早、到位足,哪个单位的监测工作就能开展起来。只有经费落实,才能夯实基础,才能持续推动监测工作。
(3)规范管理是保证监测工作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监测工作是一项组织管理严谨、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完善技术标准对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监测成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和信息发布是强化职能、提高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动态监测是职能的要求;反过来,也是强化职能的途径。
(5)技术研发与创新是监测工作深入发展的原动力。回顾监测工作发展的历程,每一个成果、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我们也是始终采用同时代的最先进技术,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6)协同研究和联合攻关是突破技术难关、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哪个单位协调能力强、联合本领高,哪个单位就会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就能多快好省地推进监测事业发展。
(二)广泛研讨了监测工作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几年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快速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监测工作制度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仍不能全面有效地管理全国监测网络,不能很好地指导监测预报工作。二是监测技术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监测工作发展的要求;有些监测机构虽然成立了机构,但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技术力量薄弱;还有些单位的领导,开拓创新不够,推动工作的力度不够,在面向市场、服务政府、自我发展方面能力较弱。三是监测场点少,测试手段落后,建设基础设施的任务十分艰巨,监测预报和信息管理的技术方法很不成熟,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四是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不够活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和对策。
(三)明确了下一阶段监测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为了全面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本次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点包括四点:一要加强和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二要深入研究和发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方法;三要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模型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要规范和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四)提高了做好监测工作的信心,认识进一步统一
这是这次会议的重点。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了解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宏观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增加了做好监测预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加快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就是要根据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以增强和充分发挥监测预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监测评价、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和协调发展的能力。当前,首先要加强和抓好组织机构建设、人员素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监测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机构成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的前提。还没有成立机构的地方,要依据法律规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尽快将机构成立起来;已经成立机构的地方,要尽快落实网络建设配套经费,履行职能,开展工作。
(2)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技术培训和集中学习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因为,实践可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3)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监测场点要科学设计、要标准规范、要有科技含量。不仅要建设好监测场点,而且要维护好监测设施。监测工作的主力是监测机构,同时要注意建设和利用并举,要充分利用水文系统广泛分布的测站,利用治理小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监测点,利用科研院所、林业部门、国土部门相关的站点。
(4)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工作的数据基本由监测机构提供。为了做好数据支撑工作,各级监测机构在开始工作时就应该把数据库建设好。
(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监测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相对于目前监测的大好局面和工作要求,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最重要的是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制度。公报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机构必须定期发布公报,但目前只有十几个省进行了公报,其余省份还没有公报。当然,公告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过程,工作全面的、深入的省份,公报可以比较完整;工作少的,也应该抓紧公报。因为,公报作为衡量监测工作指标的同时,也是对监测工作的要求,对监测工作发挥着督促作用。
另外,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监测数据年报制度,以保证全国监测数据的整编和汇编;二是要严格监测成果审核制度,以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保障监测成果依法公告;三是规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制度,以保证全面交流和总结经验,推进监测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四是完善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制度,共享信息,服务与社会,以保证网络高效有序运行,为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平台。
(三)加大监测投入,多渠道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经费
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应将水土保持监测投入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支持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的监测。首先,要尽力争取财政支持。监测经费支持关键是运行费。监测网络的良好运行是提升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缩小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保障投入,确保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这一公益性事业的长效运行和良好发展。
其次,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要安排监测经费。凡是开展治理项目的区域都应开展监测,都应安排监测经费,保证和推动监测工作的开展。这本身就是生态建设项目的一个内容。
第三,要从“规费”中安排监测经费。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的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水土保持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规费”中安排监测经费,也符合政策要求。
第四,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在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明确监测专项费用,保障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要积极和科研、教学等单位合作,依靠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增加监测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研究工作,丰富监测内容
监测的区域和对象要紧密配合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对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开发建设项目、水源保护等进行全面监测。
监测内容要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径流、泥沙等外,应该对面源污染、农户调查等进行监测,要不断探讨监测的广度和深度。
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研究。在研究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为此,要做好统筹协调和前期规划工作,并按照规划坚持不懈的开展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及研究,必须注意人才问题,尤其是带头人,这是确立研究任务、提高研究能力和保证研究水平的关键因素。建议每个单位都要选用专家,有科技带头人,以便把监测工作做好。
(五)加强联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机制
水土保持监测是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一项工作,涉及多学科、多部门,也是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水土保持监测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与水土保持内容有关的相关行业监测成果。在试验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研制开发新仪器、新设备,探索区域水土流失快速监测技术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科技含量。
首先,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每个监测站点都务必要与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邀请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同时监测站点应创造条件成为科研基地。在合作中,要集中力量研究水土流失实验观测和评价分析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其次,要加强同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和长期生态站的监测成果,取长补短,丰富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的内容。同时,要努力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扩大监测成果的运用范围,更好地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的需求。
再次,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与水文观测相结合。水文站是按江河流域布设的,站点密度大,控制范围广,积累了长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这些数据资料对于定量研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益十分重要。水文系统又有一支力量雄厚的技术队伍,基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要联合基层水文人员,共同开展水土保持监测。
同时,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快速发展,尤其是要在预测预报模型、信息技术、监测站网建设和管理运行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部级、流域和省级等监测机构都应创造机会,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广泛的国际关系,为监测培养真正的技术人才。
(六)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是一项新工作,监测机构的领导尤其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要尽快进入角色,成为专家,这样才能有思路、有方法,推动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各级领导要成为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成长的“伯乐”,要创造条件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
在目前的监测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监测工作与创收的关系,这是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创收没错,对监测工作有推动作用,但监测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不能忙了副业、丢了主业,要摆正关系,在做好监测工作的前提下去创收,做到统筹兼顾;其次要处理好监测单位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双方要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主管部门要支持监测机构,监测机构要履行好行政职能的延伸使命;再次要处理好监测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服务。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要把握四个尺度。一、监测工作要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扎扎实实地工作,打好基础。二、对监测结果不要追求绝对完整、绝对精确,而是要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人才条件下做到最好,努力达到相对满意的程度。三、监测和研究要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模式并用,宏观和微观、传统和先进、定性和定量要根据应用目的、实际条件等确定。技术和方法的规范和统一需要时间,逐步开展,而不能一刀切。四、监测成果要以应用为主、以宏观趋势评价为主,方法要实用,避免事倍功半的人财物耗费,要有效使用有限的财物,解决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