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网:水利部 财政部正式启动第五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8-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水利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第五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根据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3-2017年)省级实施规划》,第五期工程建设范围以水土流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县为重点,涉及北京、河北、四川、贵州、甘肃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9个县,分布在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陕甘宁等12个革命老区片。规划五年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008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自1983年开始实施以来,已连续实施了四期,工程投资规模和实施范围不断扩大。30年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综合治理小流域3800多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83万平方公里,其中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2600多万亩,巩固和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000多万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效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通过工程实施,治理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了2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凡是经过治理的小流域,减沙率达40%以上,进入江河湖库泥沙明显减少。据测算,已建成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年均减沙能力超过4.2亿吨。二是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工程立足项目区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四期工程累计建设基本农田1000多万亩,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近30多万处,种植经果林1200多万亩。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00元左右,项目区共有1000多万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三是成功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粮田下川、林草上山,山田窖院兼治,拦蓄排灌结合,建退还封改”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创建了果品基地型、观光旅游型、庭院经济型、生态清洁型等小流域经济开发模式。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2012年以来,实施该工程的6个县区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根据新一期工程《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通过未来五年重点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至70%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兴修基本农田13.09万公顷,建设经济林果24.16万公顷,预计项目区人均增收300-500元,13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工程实施将进一步加大革命老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改善老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